【】王士祯《大孤山》原文|赏析|鉴赏|解读|意境

本文分享和淡扫明湖开玉镜下一句。希望大家喜欢。

王士祯《大孤山》

王士祯

宫亭湖上好烟鬟, 倭鬟初成玉镜间。

雾阁云窗不留客,蘋花香里过鞋山。

大孤山,亦称大姑山,在江西省湖口县东南鄱阳湖中,因山形似鞋,故又名鞋山。传说江神在此洗足,失落了一只鞋变成这座山。又传大禹治水时曾在此刻石纪功,秦始皇也曾登此山。大孤山方圆一二里,高数十丈。其西南系湖水入口的要道婴子口,东南群山起伏,西面匡庐崛起,北扼湖口,南镇鄱阳,为历代战略要地。三国时,周瑜守柴桑 (今九江),在此训练水军。南朝宋武帝曾于此布阵破卢循。明朱元璋与陈友谅在鄱阳湖大战时,大孤山上常旌旗耀日。太平军也曾在此大破曾国藩的湘军水师。大孤山“四际渺弥皆大江,望之如浮水面。” (陆游《入蜀记》) 山势陡峭峥嵘,山顶旧有孤山庙,为宋代兴隆年间所建。还有灵官殿,殿外有石,击石能作钟鼓声。(苏轼笔下的石钟山距此不远。) 伫立山上,匡庐之山色,鄱阳之水光,悉收眼底。大孤山秀丽奇特,以清幽而著称,暑天游此,清风消热,如入蓬莱仙岛。明人陈云德曾赋诗赞道:“谁削青芙蓉,独插彭湖里。平分五老云,远挹九江水。日月共吞吐,烟霞互流徙。大力障狂澜,与天地始终。”

《大孤山》是一首清秀有致,颇富神韵的模山范水七绝诗,大约写于清康熙二十年 (1685)。

“宫亭湖上好烟鬟”,诗人一开始就用比喻的手法写出自己对大孤山的直接感受。宫亭湖,鄱阳湖的别号,古称彭蠡、彭泽、彭湖,是我国第一大淡水湖,面积三千五百多平方公里。诗人泛舟于鄱阳湖上,看见一座深翠玲珑的小山巍然独峙于万顷洪涛巨流之中,不禁逸思遄飞,想象它是“烟鬟”,黑色的发髻。用此作喻,不仅形象地写出了湖中大孤山林木苍翠葱笼,隽秀可爱,而且道出了湖、山的关系。刘禹锡在《望洞庭》中曾把君山比作“白银盘里一青螺”。青螺,古代女子画眉用的螺形黛墨。论者以为是“匪夷所思的妙句”,“气度非凡”。但与美人的发髻相比,就缺少了神韵。一个“好”字,直接传达出诗人见此奇景时抚掌称颂、击节赞叹的情态。

面对这湖山佳境,诗人如痴如醉,突发奇想: 这不正是仙女们梳洗的好地方么? 关于大孤山,还有一段神话传说: 天上瑶池玉女大姑,与渔郎胡春在湖上邂逅,相爱成婚,玉帝震怒,派天兵带走大姑时,大姑从天空中丢下一只绣花鞋, 绣花鞋便成了鞋山, 后人又称大孤山。倭鬟初成玉镜间”,诗人用拟人化的手法,写出了湖水的澄澈和大孤山的娴静。你看,那澄碧的湖水,在明丽的日光映照下,多象一面硕大无朋、晶莹闪亮的镜子,明眸皓齿的仙女大姑“淡扫明湖开玉镜”,轻舒玉臂巧梳妆,此刻发髻刚梳成,她正对着明镜“巧笑倩兮,美目盼兮”(《诗·卫风·硕人》)。秀丽的风景与美丽的神话交织在一起,产生了令人心醉的艺术效果,增强了诗的神奇韵味。

正当读者陶然神往之际,诗人却笔锋陡转,告诉你“雾阁云窗不留客”,描绘了一幅“波涵天影迷高下,云霞山光变有无” (宋 ·韩维 《和三兄游湖》) 的景象。诗人意识到,大孤山之美是秀美,不是壮美,而最能表现大孤山灵秀之气的是那变幻莫测的云雾。因此,作者将云雾作为描写的对象,把一个朦朦胧胧、飘飘忽忽,犹如凌波仙子一般的大孤山的幻影呈现在读者面前,通过云雾来表现大孤山的韵调和精神。诗人不说大孤山因为雾霭笼罩,景物溟濛不清,而说是美女“不留客”,这就更增强了大孤山的神秘性,使读者实实在在地感受到了大孤山仙子一般吸摄人心的魅力。第三句从字面看,表现了诗人不见孤山真面目的遗憾,但唯其如此,更能表现出诗人对大孤山的神往之情,真切地反映了诗人中年以后流连风景,追求冲和淡远、清韵悠然的逸趣。

“蘋花香里过鞋山”,结句从嗅觉角度写大孤山的芬芳诱人。孤山四周水面盛开的蘋花,散发出清幽的香气,诗人觉得这正是从云遮雾绕的美女闺阁中飘出的馨香。未见美女风姿,得闻其芳香气息,也算是有幸了。诗人就是带着这种欣慰之情,轻舟荡过鞋山的。

这首小诗,不从正面去描述大孤山,而是把大孤山化作美人,依次写了它的形态美、性格美和气息美。美人写活了,大孤山也写活了。这种避实就虚、形外取神的表现手法,使全诗意境悠远,神韵飘逸。诗人即景发兴,想象奇特,描摹传神。总之,构思精妙,表达技巧纯熟,不愧是极享盛名的一代诗宗。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全书网 » 【】王士祯《大孤山》原文|赏析|鉴赏|解读|意境

赞 (4)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