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调歌头

水调歌头

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他出身于一个有文化修养的家庭,他诗、词、散文里所表现的豪迈气象、丰富的思想内容表现了北宋文学的最高成就。

【著作导读】

这首词是苏轼创作进入全盛时期的代表作,全词酣畅淋漓,一气呵成,读起来朗朗上口,是咏月诗词中不可多得的名篇。

熙宁九年(1076),苏轼知密州已有两年。时苏辙在齐州(今济南)幕府掌书记,兄弟六七年未见。中秋之夜,苏轼携客人登超然台饮酒赏月(见《和鲁人孔周翰题诗二首》小引,《苏轼诗集》卷十四),通宵欢饮,豪兴大发。望月思亲,赋词放歌,淋漓尽致地表现了这位“坡仙”旷逸的情性和深邃博达的人生思考。

词前片写“欢饮达旦,大醉”的情状,后片写佳节思亲的惆怅,全词充盈着奇特的想象和俊逸的浪漫气息。牵人神魂,沁人心脾。词的意境显然受李白诗的影响,但又有所新发。“明月几时有”两句从李白《把酒问月》“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化出,同时又暗用此诗“皎如飞镜临丹厥,绝烟灭尽清辉发”的诗意。明月清辉逼人,美酒香醇醉人,东坡不禁奇想联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正是《诗经》“今夕何夕,见此良人”之意,赞美、欣赏之情溢于言表,而词人倜傥潇洒之丰神亦尽在这一问之中。进而词人以谪仙自居,意欲“乘风归去”,词境较李白《把酒问月》更为空灵蕴藉。“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反接上文,欲去又止,词情一顿。“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融化李白《月下独酌》“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诗句,借用李白诗中洒脱不羁的形象和清朗空明的意境,舍却原诗孤独迷惘的情绪,表达了苏轼飘飘欲仙却又脚踏人间泥土、热爱人生的精神面貌。琼楼玉宇,乘风奔月,月宫高寒,无一不是人们熟知的神话传说,被词人信手拈来表现其中秋月夜的“欢”情“醉”意,舒卷自如,既写尽了“欢”,也写活了“醉”。

下片写思亲,仍扣“月”而行,情绪略转低徊。“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月光流转,斯人不眠。苏轼与苏辙手足情笃。苏轼杭州通判任满时,“请郡东方,实欲昆弟之相近”(《密州谢表》《东坡集》卷二十五)。但来到密州,兄弟相隔仍遥,晤面艰难。每逢佳节倍思亲,今宵明月朗朗,思亲之情袭来,不能自己。“无眠”者,与客长饮之苏子也,然亦指今宵因月色而思亲的普天下“无眠”之人。由己及人,月光下会有多少羁旅游子辗转反侧、忧思无眠呵!月圆而人未圆,不由苏子不怨:“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月亮对人间不该有什么怨恨吧?可是,何以总是在人们离别的时刻而常圆呢?倒像故意令人难堪似的。此一问,婉转真挚,体验独到,足见怀人之深之切。“人有悲欢离合”三句又反,词情再作跌宕。词人运思入理,以他特有的旷达洒脱自我排解。既然天地间万事万物都不能十全十美,最后顺理成章,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美好祝愿结束全词。只要“人长久”,虽然相隔千里,总还能心心相印,共赏圆月;只要“人长久”,今虽不聚,总会有团圆之日。至此情绪一宽,圆月的光辉似乎也更为清朗可爱了。

此词想象奇拔浪漫,笔势矫健回折,形象洒脱生动,“一洗绮罗香泽之态,摆脱绸缪宛转之度;使人登高望远,举首高歌”(胡寅《酒边词序》)。其清旷健朗之格调大异于花间、金奁之柔媚婉约,初露东坡豪放词风范,读来令人耳目一新。但更为启人心智、隽永有味的还是苏轼对人生、对物理的睿智的思考。宇宙里、自然界、人生中原本有无数的缺憾。鲜花娇美,芳草茂绿,但枯荣有时,美景不永;亲情系心,相依相恋,而悲欢离合,聚散无常;时光无限而人生短促;怀才有志而机缘难凭……大千世界竟是这样美好而又缺憾地奇妙融合,诗歌赋吟因此才有那么多的惜春悲秋、伤离叹老之作。古往今来,有多少志士哲人困于这种人生的缺憾而悲愤不平;有多少骚人墨客惑于这种人生的缺憾而颓唐忧伤。岁月悠悠,现在轮到东坡。他“奋励有当世志”,但与王安石政见不合,只好自请外任,当有壮志难酬之恨。中秋佳节,兄弟同在齐鲁,相望而不能相晤,是有亲人不得团聚之苦。年届不惑,人生入秋,渐知人生短暂之紧促。时值中秋,霜风渐紧,将近万物萧杀之萧条。洞悉事理的东坡此时此刻对人生、物理的缺憾该有多少深切的感受!所以,他的词里才有那么多情感、思想的跌宕、回折。但是他绝不沦于忧伤颓唐。他站高一层,放开视野,以古今事理排解一己之郁闷。“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人虽因离别而苦,月也并非永远团圆。万事万物之圆美、欠缺总在不容抗拒的循回轮转之中。既然如此,又何必耿耿于月圆人散呢?继而“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更是超越了时空、地理的局限。“隔千里兮共明月”(谢庄《月赋》),共赏明月意味着双方健在并互相思念,这就足以令人庆幸和宽慰。

苏轼的这种自我庆幸和自我宽慰反映了他对人生哲理的思考。苏轼的思想深博而复杂,以儒为根底,但并不排斥佛、老,而且善于将佛、老的某些妙理玄言与儒学理论融汇贯通,用以处理行藏、出处、进退之节。中国士大夫对待人生、事业的挫折,大体遵循两条道路:或放弃理想,与世浮沉;或坚持理想,知其不可而为之,哪怕碰得头破血流,甚至以身相殉。苏轼则以独特的世界观和人生观走了第三条道路。他既不放弃理想,与世俗同流合污,又不走极端激烈抗争,而是听其自然,力求超脱。仕途受挫,他以“用舍由时,行藏在我,袖手何妨闲处看。身长健,但忧游卒岁,且斗尊前”(《沁园春·赴密州早行马上寄子由》)的态度来对待。天地无穷,人生短促,他以享有清风明月自矜,在寄情山水、物我交融中怡然自得。亲人分离,他又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来宽解祝福……作为近千年前的古人,苏轼的人生态度不无缺憾,但他一辈子处人处事坦荡圆通,随遇而安,因缘而适,有效地保持了内心的平静,一生乐观、开朗,达到了多少人心向往之而苦求不得的人生境界。这就是苏轼,这就是《水调歌头》独特艺术魅力之所在。

相关推荐文章:古诗词与地理: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望湖楼是观赏西湖的最佳处吗?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古诗词赏析: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原文带拼音 原文: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宋〕苏轼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拼音: 六liù月yuè二èr十shí七qī日rì望wàng湖hú楼lóu醉zuì书shū 〔宋sòng〕苏sū轼shì…孽海花 孽海花 作者:曾朴 【作者简介】 曾朴(1872~1935),清末民初小说家。初字太朴,改字孟朴,又字小木、籀斋,笔名东亚病夫,江苏常熟人。出生于封建官僚家庭,20岁中举,做过中书舍人。受洋务派和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思想影响,倾向民主革命,辛亥革命后,任江苏省议员、官产处处长、财政厅长、政务厅长等职;北伐战争后,离开政界;晚年在上海开设真善美书店,写完《孽海花》。此外,还著有《鲁男子》等多种文学作品。 【著作导读】 《孽海花》,晚清四大谴责小说之一,也是近代小说中思想和艺术成就都比较高的一部。全书30回,附录五回。本书…古文观止 古文观止 作者:吴楚材 【作者简介】 吴楚材(生卒年不详)名乘权;吴调侯(生卒年不详)系楚材侄,名大职,他们乃浙江山阴(今绍兴)人。生平事迹不详。据为《古文观止》作序的吴兴祚说,楚材“天性孝友,潜心力学,工举业”。调侯为人“奇伟倜傥,敦尚气谊”。他们在文化史上的贡献是合力编定了《古文观止》和《纲鉴易知录》等书。 【著作导读】 《古文观止》系古代散文选编总集,12卷,成书于康熙三十四年(1695)以前。该书收录了我国古代上起东周下至明末的散文222篇,虽比较一些选本所选篇目不算多,但它能重其所重,轻其所轻,故该书问世…桃花扇 桃花扇 作者:孔尚任 【作者简介】 孔尚任(1648~1718)清代著名戏曲作家。字聘之、季重,号东塘、岸堂、云亭山人,晚年又称桃花词隐。山东曲阜人,孔子64代孙。早年承家学,中过秀才。后隐居石门山多年,研究礼乐兵农并酝酿创作《桃花扇》。1684年康熙南巡北归至曲阜祭孔,尚任被举荐在御前讲经,受康熙赏识,破格授国子监博士,后累迁户部主事、员外郎等职。1699年尚任经十余年磨砺写成传奇剧本《桃花扇》;时与洪升《长生殿》相媲美,被人誉称为“南洪北孔”。次年即被罢官,原因不明,疑与《桃花扇》有关。1702年冬回故里,重隐…窦娥冤 窦娥冤 作者:关汉卿 【作者简介】 关汉卿(生卒年不详)名无考,号已斋,大都(北京)人。约生于13世纪初,卒于13世纪末。他是我国戏剧史上最伟大的戏剧家,元杂剧的奠基人。他擅长歌舞,谙熟音律,毕生从事戏剧活动,是位多产的剧作家,一生共创作了63种杂剧,现存18种。由于他在杂剧艺术上取得的杰出成就和在当时杂剧界崇高的威望、巨大的影响,故而被人们尊为“梨园领袖”、“编修师首”、“杂剧班头”。 1958年,我国文化界曾隆重举行他的创作700年纪念大会,世界和平理事会也把他列为1958年纪念的世界文化名人。 【著作导读】…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全书网 » 水调歌头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