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智谋故事」乾隆计请刘墉(随机应变,见风使舵)

乾隆计请刘墉

刘墉辞官回了山东历城老家,就没有人常给乾隆出主意了,虽说有的是大臣,可把他们绑在一起也比不过刘墉。乾隆有心把刘墉请回来,可又怕他摆架子,不买账。想来想去,终于想出了一个办法。一天早朝,他对满朝文武说:“我这有个问题,限你们三天内答上来,答不上来,统统撤职。”什么问题呢?他说:“什么上,什么下,什么东,什么西,什么肥,什么瘦。”文武大臣听了,一个个心里犯嘀咕:这怎么答呀?又想:要是刘墉在就好了,他准能答上来。他们找到了九门提督和珅,请他深夜赶往历城,请教刘墉,救大家一救。和珅对刘墉是又怕又恨,巴不得他不在朝上。可是大伙一个劲地求他去,他不去,别人的官不保,自己的官也不保啊,只好硬着头皮去了。和珅快马加鞭赶到了刘墉家里,此时刘墉正在拾掇菜园子,和珅见了他喘着气,不管情愿不情愿只好叫了声:“老、老师,快、快救救我,我们吧。”然后把乾隆出题的事说了,可只说了“什么上,什么下,什么东,什么西”,后边两句“什么肥,什么瘦”就给忘了。刘墉说“这还不好答”,指着菜园子那些菜说:“黄瓜上,茄子下,冬瓜东,西瓜西。”和珅一听,一拍脑袋,哎呀,这么简单,高兴得他一翻身上了马,照马屁股一鞭子,马撒开蹄子就跑回了京城。

刘墉

第二天早朝,他赶忙穿好朝服,上了金銮殿。乾隆说:“已经三天了,我的那个问题谁能答上来。”和珅跪奏:“臣能答。”乾隆说:“你说给我听听。”和珅说:“黄瓜上,茄子下,冬瓜东,西瓜西。”“那什么肥,什么瘦呢?”和珅一拍脑门心想:哎呀,忘了问了。乾隆心里明白,可故意发怒:“什么黄瓜茄子,冬瓜西瓜的,胡说八道,拉出去给我斩了。”和珅心里正恨着刘墉呢,就大叫:“皇上息怒,这不是我说的。”“谁说的。”“是刘墉。”“好个刘墉,把他给我带来。”和珅得意了,心里想:刘罗锅呀刘罗锅,这回该叫你吃不了兜着走了吧。

太监捧了乾隆的圣旨来到了山东历城宣刘墉进京。刘墉进了金銮殿,乾隆问他:“什么上,什么下,什么东,什么西,什么肥,什么瘦,你能答上来吗?”刘墉说:“臣能答上来,君为上,臣为下,文为东,武为西。肥,肥不过春天的雨,瘦,瘦不过九月的霜。”乾隆又问:“那你为什么告诉和珅黄瓜茄子呢?”刘墉说:“我这叫在哪里说哪里的话,那会儿我在菜园子里说的自然是黄瓜茄子。今天我是在朝廷,说的当然是天下大事。”乾隆连说:“有理,有理。”亲自下殿拉着刘墉的手:“刘爱卿,你可不能再走了呀。”他心里美滋滋的,为自己用“计”请回来了刘墉而高兴。

这则故事充分地展现了乾隆与刘墉的机智与变通。

【悟在当下】随机应变,见风使舵

宋代罗大经《鹤林玉露·临事之智》中云:“大凡临事无大小,皆贵乎智。智者何?随机应变,足以得患济事者是也。”从一定意义上说,智者便是能随机应变、见风使舵之人。应变的最终目的是使自己永远处于主动地位,驾驭事态发展,以实现既定目标。具体一点说:应变从功用上讲不外乎保持主动和变被动为主动两种。在这种情境下,善于见机行事,处世变通,是一个人在日常交际中人情操纵水平的重要表现。乾隆皇帝就是巧妙地抓住了这一点才处于主动地位。

相关推荐文章:「中国古代智谋故事」刘墉妙答怪问(适时幽默) 刘墉妙答怪问 有一年中秋节,乾隆皇帝在清漪园闲暇无事,就来到西堤散心游玩,他身旁有许多大臣陪着,刘墉也在其中。那时候,西堤早已辟为御果园,沿堤种了许多果树,果树上结满了将要成熟的果子。走在西堤上,摆脱了俗事缠身的乾隆兴致很高,玩得很尽兴。休息的时候,他吩咐太监在昆明湖里采了一个莲蓬,亲手剥开,尝了一粒莲子,又吐出来,随口吟了一句诗“莲子心中苦”,让大臣们对诗。大臣们都不知道皇上葫芦里卖的什么药,都在仔细琢磨。平时爱在皇帝面前讨好的和珅急急忙忙抢先诌了一句:“母猪肚里臭。”乾隆一听不高兴了,把脸一沉,训斥他说:“今日…「中国古代智谋故事」公子突设计破敌(知彼知己,百战不殆) 公子突设计破敌 春秋时期,诸侯国各自为政,周朝虽存天子之名,却无天子之实权,只是一具政治空壳。公元前8世纪,郑国在诸侯国中势力渐渐强盛起来。强大起来的郑国,很想在中原有所作为,进一步奠定其在诸侯中的地位,但戎人的不时侵扰,成为困扰郑国发展的障碍。 当时,在今天河北卢龙和山西交城、平陆一带,居住着许多少数民族,他们被统称为戎人。戎人士兵在数量上虽然比中原各国要少得多,但作战勇敢,敢打敢冲,战斗力很强。他们平时以部族为单位,作战时联合成一个群体,以步兵为主,机动灵活,时聚时散,常常侵入中原。当时,由于戎人的部落位置都集…「中国古代智谋故事」假道伐虢(给贪图小利者小恩小惠) 假道伐虢 春秋时期,晋国首先称霸,成为诸侯中的大国。当时在晋国南面还有两个小的诸侯国,一个是虞国,一个是虢国。虞、虢两国同姓近支,关系很密切,又因为都是小国近邻,唇齿相依,很早就订有盟约,一旦有事,两国互相派兵援救。长期以来,这两个小国就用这种办法在强国的夹缝中生存,也没有哪个强国有实力能一举同时吞并这两个国家。 这时候,晋国的晋献公为了进一步扩充疆土,称霸各国,就想兼并邻近的虞、虢两个小国。但要想吞并这两个小国,并不是很容易的事情,因为这两个国家之间关系不错。晋国如果袭击虞国,虢国会出兵救援;晋国如果攻击虢国,虞…「中国古代智谋故事」暗度陈仓(奇正相生,出奇制胜) 暗度陈仓 秦朝末年,政治腐败,群雄并起,纷纷反秦。刘邦的部队首先进入关中,攻进咸阳。势力强大的项羽也随后进入关中,逼迫刘邦退出关中。鸿门宴上,刘邦险些丧命。刘邦脱险后,不得不率部退驻汉中。为了麻痹项羽,刘邦接受了张良的计策,退走时,将汉中通往关中的用木材架在悬崖峭壁上的几百里的栈道全部烧毁,表示不再返回关中。这样,既便于防御,又能迷惑项羽,让他以为刘邦真的不打算出师逐鹿了,以松懈项羽的防备。 汉高祖刘邦 公元前206年,逐步强大起来的刘邦,派大将军韩信出兵东征。出征之前,韩信就命令周勃等带领大队人马去修复已被烧毁的…「中国古代智谋故事」献疑兵之计夺骁关(审时度势,运筹帷幄) 献疑兵之计夺骁关 张良,字子房,今安徽亳州人。陈胜、吴广农民起义爆发后,他聚众起兵反秦,后依附刘邦,成为刘邦的重要谋士。张良曾为刘邦出了不少好主意,他建议刘邦联合英布、彭越,重用韩信,劝刘邦不要立六国之后为王,主张刘邦追击项羽歼灭楚军。 当时,刘邦一面下令做好加紧进攻武关的准备,同时请张良前来密商有关入关的事宜。张良向刘邦提出应先派遣一人,潜入关中,为刘邦入关进行游说,以为内应。张良向刘邦推荐了一位魏国人名叫宁昌,此人胆大机敏、善于应变,刘邦十分赞同这一举措。 天亮,刘邦的大军向武关进发。武关在陕西丹凤县东85里处…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全书网 » 「中国古代智谋故事」乾隆计请刘墉(随机应变,见风使舵)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