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对联故事」蜘蛛虽巧不如蚕

蜘蛛虽巧不如蚕

北宋时期的著名诗人王禹偁(chēng)是一位非常聪明又有才气的人,他六岁就能作诗,七岁时就能作文章,人们都称他为神童。有一次,有位叫毕文简的官员询问他的家境,知道他父母靠磨面为生,于是让他以磨作诗。王禹偁随即吟道:

但存心里正,何愁眼下迟

得人轻借力,便是转身时

诗中的“心”,指磨盘的中心;“眼”,指磨盘上用来灌磨料的窟窿。诗句的意思是:只要磨盘安得正,不怕眼下磨得慢;如若有人稍使劲,磨盘自能不停转。这诗一语双关,“心”“眼”二字不但咏磨盘,也与人息息相关。毕文简听了,惊奇得不得了,心里还真佩服小家伙有志气。他知道王禹偁家里穷,读书困难大,想“得人轻借力”,自己一定得帮小家伙这个忙。他就让王禹偁跟自己的孩子一块儿到私塾里去念书了。

有一天,当地的太守(地方大官)请客吃饭,毕文简也去了。宾朋欢聚一堂,十分热闹,宴席上,众宾客饮酒赋诗,高谈阔论,太守很开心,就出了一副上联让众人来对:

鹦鹉能言难似凤

出句之后,众位宾客都开始跃跃试对,人们搜肠刮肚,绞尽脑汁地想着,可是,过了好半天,也没有人能对出来。这副上联的确出得很妙,不太好对。这上联说:鹦鹉纵巧舌如簧,但终究是一只拾人牙慧的小鸟,而成不了飞上梧桐的凤凰。这两者之间有种鲜明而合理的对比性。更巧妙的是,这句中的“鹦鹉”、“凤(鳳)”都含有部首“鸟”。

所以,有几个“嘴尖皮厚腹中空”的酸溜溜的秀才,虽然对出了句子,但太守听了,都摇着头否定了。他环视着众宾客,期望有人能对出令他满意的句子来。然而那些平时自命清高的宾客们却始终想不出好对子来,令太守很失望。在座的毕文简也未想出好的下联。回家后他就将上联写于屏风上。王禹偁见后,在出句下面用笔写道:

蜘蛛虽巧不如蚕

毕文简见了后,十分惊奇。这对句中涉及的两种动物“蜘蛛”、“蚕”都为“虫”部,和上联的两种动物的“鸟”部相对应,形式上堪称完美。更令人叫绝的是:这对句告诉人们蜘蛛虽能吐丝,但是也只能织出供自己捕虫果腹的小网,怎及同样吐丝,可以织出美丽丝绸的蚕呢?它和上联真是珠联璧合,启发人们:不要仅仅追求外表漂亮,更应注重内在修养。文简不由赞叹道:“真是栋梁之才啊。”以后他就称呼王禹偁为“小友”,两人成为忘年之交。

可见,对句不但能考验应对者的文字功底与才思,在一定程度上,还能反映应对者的性情和胸襟呢!

【博闻馆】古代的学堂——私塾

故事里说到毕文简让王禹偁和自己的孩子一块儿到私塾里去念书,古代私塾是个什么样的地方呢?

原来私塾是古时候私人所办的学校,大多由读书人、秀才等私人开办。私塾的学生多数是六岁时候开始入学。学生入学不必经过入学考试,一般只需征得先生(老师)同意,并在孔老夫子的牌位或圣像前恭立,向孔老夫子和先生各磕一个头或作一个揖后,即可取得入学的资格。私塾规模一般不大,收学生多的有二十余人,少的只有几个人。私塾对学生的入学年龄、学习内容及文化水平等,没有统一的要求和规定。私塾的教材主要有“三、百、千、千”,即《三字经》《百家姓》《千家诗》《千字文》,以及《女儿经》《教儿经》《童蒙须知》等等,学生学好了以上的内容以后则读四书五经、《古文观止》等。私塾的教学内容以识字习字为主,学习中十分重视学诗作对。

三味书屋是晚清绍兴府城内著名私塾,鲁迅先生在他的散文名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里面曾提到,是鲁迅先生少年时期读书的地方。

相关推荐文章:「中华对联故事」苏小妹三难新郎 苏小妹三难新郎 在明代冯梦龙《醒世恒言》中,记载了一个关于“苏小妹三难新郎”的趣味故事。 “女才子”苏小妹与当时著名的才子秦少游喜结良缘,在新婚之夜,苏小妹紧闭洞房大门,让丫环给新郎送出三道题目,并传话说,全答对了,方才准许进屋。第一题是藏头诗,第二题是人名谜,对秦少游来说,没费什么事就答对了。 少游拆开第三个题封,是个对子,上写七个字: 闭门推出窗前月 秦少游一看,正中下怀,因为他是对对子的高手,而且出句并不难,用不着各种修辞。他心想:既然出句普通,我得对个奇句,让小妹也知道知道我秦某的才华。越想对出佳句,越觉得…「中华对联故事」程敏政妙对做快婿 程敏政妙对做快婿 明代兵部尚书程信之子程敏政很有才华,十岁时,就以“神童”被荐入朝廷,当时明黄宗亲自下诏,让他就读于翰林院。朝中大学士李贤很器重他,不仅在多方面时常帮助他,而且还想招他为女婿。 有一天,李贤请程敏政到家中吃饭。杯光盏影中,两人边饮边谈,天文地理、社稷民情、四书五经无所不言,兴致甚欢。正言谈之间,厨下呈上来一道藕片。李贤望着刚呈上来的藕片,存心想考验一番程敏政的学识,于是手指藕片,试探性地问了一句: 因荷而得藕 程敏政固然知道李大人的意思。这是一个谐音双关的出句,表面意思是,因为有了荷花才得以生成藕,…「中华对联故事」徐文长无言对知府 徐文长无言对知府 明朝时,杭州有个知府,自恃有几分才华,很喜欢在人前显摆。周围奉承的人无不夸他才高八斗,学富五车。久而久之,知府越发自高自大,目中无人。有一天,当他偶然得知有个叫徐文长的贫寒学子,在杭州赋诗作画,受到人们的交口赞赏,十分不快。知府想,一个小小百姓,竟敢在他管辖的地区卖弄笔墨,真是不知天高地厚!便派衙役将徐文长召来,提出要出对联句,若对不上,就要把徐文长赶出杭州城。徐文长镇定自若,满口答应。 第二天,知府将徐文长带到西湖岸边,指着六和塔,朗诵他精心准备的上联: 六塔重重,四面七棱八角 徐文长听了,并不…「中华对联故事」试问泉自几时冷 试问泉自几时冷 杭州灵隐一带的山峰怪石嵯峨,风景绝异。相传在晋朝,天竺僧人慧理游西湖时,曾登上湖畔的一座山峰,感叹说:“此乃天竺国灵鹫山之小岭,不知何以飞来?”这座山峰因此得名“飞来峰”。在灵隐寺前有一冷泉池,泉水清冽,泉声丁咚。唐代诗人白居易为之题写“冷泉”二字。到了宋代,大文学家苏东坡到此游览,心想只有“冷泉”二字,还不完美,就续补上了一个“亭”字。从此“冷泉亭”的名声就大了。据说,站在此亭上,抬头可望飞来峰的奇峰怪石,俯首可见冷泉清流激湍。千百年来,才子佳人常在此吟诗诵句。明代书法家董其昌更是见景生情,感触颇…「中华对联故事」纪晓岚应对船夫 纪晓岚应对船夫 纪晓岚是清朝的文学家,他天资聪敏,不仅是文中好手,诗中妙才,还是撰联作对的能者,民间就流传着许多他妙思巧对的故事。 一年秋天,纪晓岚奉旨去福建督学,途中经过南京,为长江拦阻,他只好下车乘船横渡过去。渡江时,他乘坐的是摇橹式的船,比较缓慢,远处一只帆船乘风而来,继而渐渐超越纪晓岚的船向前驶去。当帆船船夫得知那个摇橹船上坐的原来是朝廷命官、文人纪晓岚时,便有意要试试他的才能,于是他将自己船的速度放慢,等纪晓岚乘坐的那只船赶上来之后,写了一张纸条递了过去。纪晓岚接过纸条一看,原来是一个上联,让他对出下联。…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全书网 » 「中华对联故事」蜘蛛虽巧不如蚕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