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味环境科学故事:“温室效应”元凶推断——二氧化碳

我们知道,二氧化碳是引起温室效应的主要元凶。理论分析表明,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增加1倍,可使大气的平均温度上升2.9℃。 那就由童乐福科学网给同学们带来这个趣味环境科学故事:“温室效应”元凶推断——二氧化碳。

趣味故事阅读:

正是由于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急剧增长,才使地球上的气候出现明显的变暖现象。减缓全球气候变暖的根本对策是全球参与控制二氧化碳向大气中的排放量。遗憾的是,工农业发展又需要大量焚烧煤和石油,需要进行各种有机化合物的生产,而它们势必会增加二氧化碳的排放。为了解决这个矛盾,科学家孜孜以求地寻找着妥善的解决办法。

众所周知,绿色植物能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因此,森林在控制温室效应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二氧化碳是植物生长的重要营养物质,树木通过叶片的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并将光合产物通过一系列生理生化过程固定在生物量中。这种通过光合作用将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将大气中的二氧化碳转化成有机物的过程,就形成了森林的固碳效果。根据科学研究,森林每生长1立方米木材,大约可以吸收1.83吨二氧化碳,释放1.62吨氧气。随着森林年龄的增加,固定二氧化碳的效率也在提高,长寿命的树种可以将这些固定的碳保持几百年。因此,发展林业可能是人类目前控制温室效应的最佳出路。除了林木等植物之外,海洋生物吸收二氧化碳的潜力也很大。日本环保科学家已筛选出几种能在高浓度二氧化碳的环境中繁殖的海藻,并计划在太平洋海岸进行繁殖,以吸收附近工业区排出的二氧化碳。经过实验,证明这个设想是对的,效果良好。科学家们发现,倘若能用深层水来代替实验时使用的一般海水,藻类将会繁殖得更加迅速,从而使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得到更有效的控制。

同时,大量繁殖在海水中的藻类,可以利用二氧化碳作为饲料或肥料。海洋中的珊瑚虫也可以吸收、消化二氧化碳,珊瑚虫是一种腔肠动物,单个珊瑚虫是圆筒形的(或卵圆形,或裂缝形),顶端有个大口,水和食饵以及其他不能吃的碎屑都从顶端大口进入,不能消化的东西也从这大口排出。它的长长的内腔分若干个小室,这是它的消化腔。当海水进入它的消化腔时,海水中溶解的二氧化碳被吸收下来,最后从它的外层分泌出由碳、氧、钙组成的物质,即石灰质,也叫碳酸钙。珊瑚虫分泌石灰质,是为了建造它的骨骼。正是这些珊瑚虫的石灰质骨骼,堆积成了珊瑚树乃至形成珊瑚礁。据科学家们分析测定,每平方米珊瑚礁上的珊瑚虫一年可固定4.3千克二氧化碳,堪称吸收二氧化碳的“大肚皮\”!现在全世界大约有62万平方千米的珊瑚礁面积,算算看,一年能固定多少二氧化碳呢?大约25亿吨,相当于全球二氧化碳全年总排放量的12%。珊瑚虫虽小,可吸收、消化二氧化碳的本领却十分强大。要是我们大家好好保护海洋,保持海水清洁,不随意破坏珊瑚礁,珊瑚虫就能大量地繁衍生息,消除更多的二氧化碳。

随着人们对深层海水的开发,科学家意外地发现了一些奇妙的现象。

在600米的水深处,封存着天然的液态二氧化碳。科学家解释说,这是因为在水下600米处,水的压力可使二氧化碳向液态转化;在水深3000以下,液态二氧化碳竟变得比水还重,极容易沉入海底。在海水深部低于10℃的水温下,液态二氧化碳还会出现一层果酱状的薄膜,可以防止二氧化碳扩散到周围的海水中去。根据这个意外发现的奇特现象,日本科学家已计划把二氧化碳直接输入深海中,利用深海水把它们封存起来。他们估计,这种封存的二氧化碳要重新返回大气层至少需要1000年的时间,到时候,人们就会有足够的时间来处理使现代人头痛的温室效应问题。

学科展望:

把二氧化碳通过各种手段“捕捉”起来,并储存在沉积盆地或者海底的“二氧化碳捕存技术”,被越来越多的专家看好。虽然目前全球范围内还没有一套公认的完整的“二氧化碳捕存系统”但其中的部分技术已相当成熟。专家估计,如果全面使用“二氧化碳捕存技术”,将使人类的减排行动降低30%的成本。

相关推荐文章:科学趣味故事:杀人湖为什么会杀人——二氧化碳 人往往落入湖水中才会被淹死,然而在非洲的喀麦隆,竟有两个能把人杀死的湖泊,而人既没有靠近这两个湖,也没有在上面划船,便招致了死亡。这两个杀人湖就是尼奥斯湖和莫努恩湖。据统计,两个怪湖已经杀死了1800多人。 1984年8月15日,位于喀麦隆西部的莫努恩湖突然喷发毒气,附近的37名居民因此丧生。两年后的1986年8月21日夜晚,位于该国西北部的尼奥斯湖发生类似的奇怪现象:伴随着闷雷般的响声,湖底沉积的超量二氧化碳突然冲出湖面,掀起近100米的巨大水浪,强烈的毒气迅速向四周扩散,吞噬了周围的一切。 第二天,来此调查的警…趣味环境科学故事:未来世界的“水银行”——优化水资源 “水银行”,顾名思义即与水有关的银行。它是国外一些发达国家在水资源调配或水权运作中使用的一种配置手段。水银行并非纸上谈兵,当前,国际上已有一些国家开设了水银行,并利用水银行进行存水和贷水,优化了水资源的时空配置。那就由童乐福科学网给同学们带来这个趣味环境科学故事:未来世界的“水银行”——优化水资源。 趣味故事阅读: 美国爱达荷州州议会指导州水资源局在1979年成立水银行。其运作方式是沿袭20世纪30年代民间运河公司经营租赁水池的管理方式,在租赁水池中储存农业多余的水资源,并给缺水用户供水。在不涉及水权交易的情况下,…趣味环境科学故事:“绿色”环保汽车即将面世 绿色常常象征着自然、生命、健康、舒适、活力与安全。绿色使人回归大自然,人们选择绿色作为无污染、无公害和环境保护的标志,由此而开发出的一系列绿色产品,非常直观、鲜明地表达了这一概念与深刻含义。燃油汽车发展到今天,已面临“环境污染”与“能源危机”的双重压力。因此开发和研究新型的绿色汽车是环境保护的迫切要求,是人类的期望,更是汽车工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那就由童乐福科学网给同学们带来这个趣味环境科学故事:“绿色”环保汽车即将面世。 趣味故事阅读: 世界各国,特别是西方的发达国家,对开发绿色汽车技术非常重视,他们开发和推广的…趣味环境科学故事:纳米环保技术大推广——纳米材料的使用 纳米如同厘米、分米和米一样,是度量长度的单位,一纳米等于十亿分之米,将一纳米的物体放到乒乓球上,就像一个乒乓球放在地球上一般。被称为21世纪前沿科学的纳米技术,是指在0.1-100纳米尺度范围内,研究电子、原子与分子内在规律与特征,并用于制造各种物质的一门崭新的综合性科学技术。当物质被“粉碎”到纳米级大小并制成的“纳米材料”时,不仅光、电、热、磁性发生了变化,而且具有辐射、吸收、催化、吸附等许多新特性,可彻底改变目前的产业结构。不难设想,纳米技术在未来的绿色革命中将大显身手,给我们环境保护带来突破性变化。那就由童乐…趣味环境科学故事:沙漠有望变粮仓——治理沙漠技术 人们曾经像迷恋大海一样,为沙漠的壮观而感叹。可是,当寸草不生的沙漠不断蔓延的时候,人们又感到困惑和迷茫。你看,曾经很富饶的北非粮仓已经消失,非洲的突尼斯失去了大约一半的耕地……沙漠对人类生存造成的威胁多么让人吃惊啊!治理沙漠的科学家,面对土地沙化的现实并没有气馁,也没有退避。他们为制止土地沙化想出了种种办法。他们设计着改造沙漠的蓝图,并为我们展示了这样一个美妙前景—沙漠要成为明天的粮仓。那就由童乐福科学网给同学们带来这个趣味环境科学故事:沙漠有望变粮仓——沙漠改造。 趣味故事阅读: 治沙离不开水,沙漠中有了水就会出…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全书网 » 趣味环境科学故事:“温室效应”元凶推断——二氧化碳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