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科学家的故事:研究石头的杜绾

杜绾(wǎn)是宋代很有成就的矿物岩石学家,他写的《云林石谱》是宋代内容最丰富的石谱。《云林石谱》给各种各样的石头进行了分类,还介绍了各种岩石的用途,如造假山,制研屏,制砚以及其他器具、玩具等。还介绍了当时工人加工石材的方法。

杜绾在《云林石谱》中提及的沙漠漆。这种石头出产于戈壁基岩裸露的荒漠区。由于地下水上升,蒸发后常在石体表面残留一层红棕色氧化铁和黑色氧化锰薄膜,像给石头涂抹了一层油漆,故名沙漠漆。

一次,杜绾的朋友新修了一座园林,请他过去观赏。花园里有一座假山,假山上面既有大大小小的孔,又有不同纹理的花纹。人们一面看,一面啧啧称奇:“这假山真是生得奇怪啊!”

杜绾却不觉得这假山是天生就这样的,他对大家说:“你们看,这些大大小小的孔应该是风浪冲击导致的,这些花纹应该是水流不断冲击而成,这石头左边的花纹深,右边的花纹浅,过去是左边的水流更湍急。”他又说:“太湖石不就是利用风水冲击而成的吗?工匠先把太湖石初步加工,雕刻成需要的形状,然后放在水里,石头被风水冲刷,就能出现美丽的花纹了。”众人被他的话折服了。

还有一次,杜绾在陇西(今甘肃渭源东南)听人说有一种奇怪的石头叫鱼龙,他赶紧前往当地一看,发现这就是鱼化石。鱼化石在湖南湘乡也被发现过,但那边靠水,有鱼化石不足为奇,但陇西这儿是陆地啊,怎么会有鱼化石呢?

杜绾想了又想,终于明白了,所谓沧海桑田,古代陇西这儿原是低洼的沼泽地,鱼生活在水中,后来由于泽边的山崖崩坍,土块填塞了沼泽,许多年以后,土块就凝结成岩石,死亡的鱼体不就变成化石了吗?

用现代化石知识去衡量杜绾的这段论述,看来也是完全正确的,他不但阐述了鱼化石的形成过程、埋藏条件,而且还就鱼化石的发现合理地推断出当时当地的自然环境。这种有科学依据的推理方法,直到今天,还有效地在研究古地理及地质变迁上应用。

科学链接:天下第一石——灵璧石

杜绾在《云林石谱》中汇载石品116种,灵璧石位居首位。“灵璧一石天下奇,声如青铜色如玉”,这是宋代诗人方岩对灵璧石发出的由衷赞叹。灵璧石的真正魅力不仅在于天赋其内在的灵气和形态的神奇,而其质、形、色、纹皆俱有很高的艺术欣赏价值,最奇妙的是,敲打它时会发出清脆悦耳的声音,故有“八音石”的美称,乾隆帝赞誉它为“天下第一石”。

明代笔记《五杂俎》载,宋代的叶少林经过安徽灵璧,看到有人售卖一块四尺许的灵璧石,爱不释手,遂以八百两银子买了下来。可见在宋代,灵璧石的价格就已是寸石寸金。北宋宣和年间,童贯为了讨宋徽宗的欢心,觅得一块高二十余丈的灵璧石,动用千人都扛不动,最后用船才运至汴京。南宋大将赵葵曾得到一块灵璧石,如获至宝,派了五百名士兵将它运送到京城临安的家中。

收藏家梁久力收藏的灵璧石

相关推荐文章:中国古代科学家的故事:鲁班发明锯和刨 鲁班生活在春秋末期到战国初期,出身于世代工匠的家庭。他从小就跟随家人参加过许多土木建筑的劳动,逐渐掌握了生产劳动的技能,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有一次,国王命令鲁班在十五天内伐出三百根梁柱,用来修一座大宫殿。于是,鲁班带着徒弟们上山了。他们起早贪黑砍了十天,一个个累得筋疲力尽,结果只砍了一百来棵大树。 国王选定动工的吉日也快到期了,如果木料准备不齐,是要处死刑的。鲁班发了愁,他心烦意乱地在山中行走,忽然觉得手被什么东西划了一下,一看,手被划出一道血口子。鲁班仔细地在周围观察,发现是丝茅草划的,这种草的边缘长着许多细齿,…中国古代科学家的故事:杜诗制作水排 汉光武帝时,杜诗任南阳郡太守。在任期间,他除了在政治上颇有建树外,还做了两件在科学技术史上有意义的事:一是兴修水利,一是制作水排。 《农书》中的卧轮式水排图 什么是水排呢,就是水力鼓风机,用于冶金。要获得液态生铁,需要非常高的炉温,有风才能提高炉温,所以鼓风技术对于生铁冶铸的发展有着极重要的意义。从商周以来,人们先是靠人力鼓风,后来发展到用畜力,比如用马的转动来鼓风的马排。 一个烈日炎炎的夏天,杜诗在南阳郡视察,路过一个铁匠铺子,里面热浪逼人,操作鼓风机的铁匠更是满身大汗,就像从水里捞出来的一样。 杜诗是个爱民如子…中国古代科学家的故事:贾思勰写《齐民要术》 农学家贾思勰(xié)著的《齐民要术》是一部总结农业生产技术的著作,“齐民”是使人民丰衣足食,“要术”是重要的方法。 《齐民要术》中描绘农业劳作的插图 贾思勰出生于山东省寿光市西南的一个富裕家庭,他从小喜爱读书,常常手不释卷。他年轻时候在高阳郡当太守,重视发展农业,他一边努力读书,一面深入民间,向老农、牧民学习生产知识,还把民间关于气候、季节、耕种的谚语收集起来。他自己还在府中开出一块地种菜,养些鸡鸭牛羊。中年以后,他回到自己的故乡,开始经营农牧业,亲自参加农业生产劳动和放牧活动,对农业生产有了亲身体验,掌握了多种…中国古代科学家的故事: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 在北宋的一个印刷铺子里,有一个从事雕版印刷的工匠叫毕昇,他经验非常丰富,印了许多年的书。 湖北省黄冈市英山县毕昇纪念馆内的雕像 在长期的雕版工作中,毕昇发现了雕版印刷的一个缺点,印一页书,须先把字雕刻在一块木板上,印几页就刻几块木板,不但雕刻麻烦,存放也不方便,而且一旦出一个错字,就需要重新刻一块木板,很是费时费力。而且每印一本书都要重新雕一次版,不但要用较长时间,而且加大了印刷的成本。毕昇一直琢磨着,有没有什么办法让印刷的速度提高,成本降低呢? 这时候,他工作的印刷铺子里接了一个急活儿,要尽快印五千卷书,这需要十…中国古代科学家的故事:徐光启种甘薯 我们现在吃的香喷喷的甘薯,和一位明朝大科学家徐光启有关。 甘薯 徐光启生于松江府上海县,松江府是农业发达的地区,徐光启早年也从事过农业生产,取得功名以后,他虽忙于各种政事,但一刻也没有忘怀农本。 在古代,为官者如果父母去世,要辞官回家乡守孝三年,徐光启在为他父亲守孝的三年期间,就在他家乡进行农业试验,总结出许多农作物种植、引种、耕作的经验。 1608年,江南地区受灾,粮食不足,徐光启为家乡父老的生存问题十分着急。他琢磨着,如果能种一种产量高又容易活的粮食,就能解决老百姓的吃饭问题了。 一天,他在家中吃饭,看见餐桌上…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全书网 » 中国古代科学家的故事:研究石头的杜绾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