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喜欢的科技前研:走进超导世界

超导材料是一种没有电阻的材料,既能节约能量,减少电能因电阻而消耗的能量,还能把电流储存起来,供急需时使用。自从世界上以电力作为主要动力以来,就遇到两个令人头痛的问题,一是在输送电流时,不少电力因导线有电阻而发热,白白损失了相当的能量。另一个问题就是,白天的电力常常严重不足。而深夜的电力又大大富余,搞得发电机常常白天超负荷运转,深夜时却空转,电力白白浪费了。能不能把夜间富余的电力储存起来用以弥补白天电力不足的难题呢?

自从有了超导材料以来,解决这个问题就大有希望了。超导材料是怎么发现的呢?那是1911年,许多科学家发现,金属的电阻和它的温度条件有很大关系。温度高时,它的电阻就增加,温度低时电阻减少。并总结出一个金属电阻与温度之间的关系的理论公式。这时,荷兰物理学家昂尼斯为检验这个理论公式是否正确,就用水银作试验。他将水银冷却到-40℃时,亮晶晶的被体水银像“结冰”一样变成了固体,然后,他把水银拉成细丝,并继续降低温度。同时测量不同温度下固体水银的电阻,当温度降低到4K时,一个奇怪的现象发生了,水银的电阻突然变成了零。开始他不太相信这一结果,于是反复试验,但都是一样。这一发现轰动了世界的物理学界,后来科学家把这个现象叫超导现象,把电阻等于零的材料叫超导材料,而把出现超导现象的温度叫超导材料的“临界温度”。

昂尼斯和许多科学家后来又发现了28种超导元素和8000多种超导化合物材料。但出现超导现象的临界温度大多在接近绝对零度的极低温,没有什么经济价值,因为制造这种极低温本身就很花钱而且很困难。

为了寻找临界温度比较高的没有电阻的材料,世界上无数科学家奋斗了近60年,也没有取得什么进展。直到1973年,英美一些科学家才找到一种在23K出现超导现象的铌储合金。此后这一记录又保持了10多年。

到了1986年,在瑞士国际商用公司实验室工作的贝特诺茨和缪勒从别人多次失败中吸取教训,放弃了在金属和合金中寻找超导材料的老观念,解放思想,终于发现一种钢铜钡氧陶瓷氧化物材料在43K这一较高温度下出现超导现象。这是一个了不起的成就,因此他们两人同时获得了1987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

此后,美籍华人学者朱经武,中国物理学家赵忠贤在1987年相继发现了在78.5K和98K时出现超导现象的钇钡铜氧系高温超导材料。不久又发现铋银钙氧铜系高温超导合金,在110K的温度就有超导现象;而后来发现的铊锁钙铜氧系合金的超导温度更接近室温,达120K。这样,超导材料就可以在液氮中工作了。这可以说是20世纪内科学技术上的重大突破,也是超导技术发展史上的一个新的里程碑。

至今,对高温超导材料的研究仍然方兴未艾。1991年,美国和日本的科学家又发现了球状碳分子C-60在掺钾、铯、钕等元素后,也有超导性。有些科学家预料,球状碳分子C-60经过掺金属后,将来有可能在室温下出现超导现象,那时,超导材料就有可能像半导体材料一样,在世界引起一场工业和技术革命。

超导材料应用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首先将表现在大功率远距离输电方面。前面我们已经谈到,目前全世界仅在电力输送上,由于线路电阻而消耗的电能约为全世界总发电量的20%左右,如果利用超导材料制成新型输电线材,那么,必将节省大量的电能损耗,对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将发挥十分巨大的作用。

利用超导线圈储能是超导材料的又一大作用。据有关专家估算,超导线圈的储能效果是通常水冷铜导线线圈储能的100-1000倍,而超导线圈本身并无电能损耗,只需消耗一定的制冷功率即可。对此,有位美国科学家已经实验成功。这一实验给人们很大的启示:在日常生活中,白天和傍晚,人们用电总是最多的,而到了深夜,电就用得少了。要是有一个很大的电力“仓库”,能及时地把多余的电能储存起来,到了急需时再放出来,那该有多好啊!

于是,科学家们提出了超导线圈储能的设想——

在地下很深的地方,挖一个直径有100多米,上中下分三层的大坑,里面充满着超低温的液态氮气,把超导金属做成的线圈浸没在里面,这就做成了超导储能装置。要是平时有多余的电能,就可以存到超导线圈里面去,需要时随时都可以拿出来使用。由于它没有电阻的损耗,还可以长期地保存下去。有关科学家估计,到那时,世界上将出现可储存100万度电的超导设备,人们就再也不要为用电的不平衡而烦恼了。

超导材料的另一个非常有前途的用处是制造磁悬浮列车。为什么超导材料有如此大的力量能把几十上百吨的列车浮起来呢?其实道理很简单。摆弄过磁铁的人,对这一点一定很容易理解。当把一块磁铁的北极(或南极)和另一块磁铁的南极(或北极)换近时,它们会立即吸在一起。但如果把一块磁铁的北极和另一块磁铁的北极靠近,它们就总是挨不到一块,即使用力把他们挤在一起,只要一松手,它们就会立即分开。这是因为在它们之间有一种排斥力。磁悬浮列车就是利用磁铁同极相斥的原理制成的。

但磁悬浮列车上的磁铁不是常见的那种磁铁块(即永久磁铁),而是电磁铁。电磁铁外有一个用导线绕成的线圈,线圈中有电流通过时,铁就产生磁力,只要线圈中一断电,铁就立即失去磁力。

电磁铁的线圈有两种,一种是普通的铜导线绕成的,另一种则是用超导材料导线制成的。要想把几十上百吨的列车悬空浮起来,电磁铁之间的排斥力起码得有几十上百吨。而电磁铁之间的排斥力和通过电磁线圈中的电流有直接关系,也就是说,只有通过很大的电流,才能产生很大的磁力。但普通的铜导线有电阻,电流一大,铜导线就会发热,电流过大时,还可能使导线烧毁。所以铜导线通过的电流大小受到限制,例如直径1毫米的铜导线,只能通过6安培左右的电流,否则就会过热烧毁。

为了使铺导线通过更大的电流,需要加大导线直径,增加冷却设备,这样就会使磁悬浮列车本身的重量加重,这对提高列车的行驶速度不利。怎样才能使磁悬浮列车本身的重量减轻,又能让电磁铁产生很大的磁力呢?这似乎是一个难以克服的困难。但自从有了超导材料后,就有了克服这一困难的希望。

因为超导材料没有电阻,多大的电流通过它也不会产生焦耳热,也不会有电阻产生的损耗。因此,目前世界上许多国家都在争先恐后地研究和开发超导磁悬浮列车。超导磁悬浮列车因为不和铁轨接触,没有摩擦力,只有空气产生的阻力,因此时速可达到550公里,和普通的民航飞机的速度差不多。如果将磁悬浮列车装在真空隧道中运行,速度可达每小时1600公里,比超音速飞机还快。但建造这种隧道很难,因而不易实现。

我国在90年代初开始研制磁悬浮列车,并在“八五”末期研制出第一辆试验性磁悬浮列车,它没有车轮,依靠磁排斥力使车体浮起来10毫米左右。用直线电动机推进。这辆磁悬浮列车是由铁道部长春客车工厂制造的,铁道科学院、国防科技大学、西南交通大学、长沙铁道学院、大连铁道学院等单位共同参加了研制。

相关推荐文章:青少年喜欢的科技前研:液体磁铁 呈固态的磁铁人们并不陌生,然而,现代科学技术却创造了一种全新的材料——液体磁铁。 液体磁铁中的“液体”,是一些尺寸为0.1-1.5微米的铁磁微粒。把它掺人液体中,并采取措施使这些微粒均匀地悬浮于液体之中,就形成了液体磁铁。液体磁铁的性能极其稳定,即使连续工作几千小时或在超重的情况下,它也不会分崩离析。 大家知道,凡是机械装置都要使用润滑剂来减少摩探。但是,假如采用液体磁铁润滑油,便可以避免通常轴承在油中“游泳”的情况。这样既可减少摩擦,文可提高轴承的使用寿命,而且机械部件还不会产生噪音。此外,液体磁铁还具有更为广阔…青少年喜欢的科技前研:“挑战钢铁”的工程塑料 一般的塑料很轻,但强度还是比钢铁差。可是塑料易于成型的优点,吸引了机械制造业的工程师。比如,有的金属部件,因形状复杂,往往需要用几个零件组成。而若采用塑料,就可以运用模压技术,一次就能制造出复杂的组合件,还不需要像金属那样进行第二次加工,大大降低了制造成本。在这样的背景下,美国的杜邦公司在1960年提出了让塑料“向钢铁挑战”的口号。 从此,开始出现了所谓“工程塑料”这一塑料新品种。经过20多年的努力,在80年代出现了以金属为挑战对象的庞大的工程塑料系列。 工程塑料的特点是,它能充当受力的结构件,能长期保持尺寸稳定,…青少年喜欢的科技前研:能导电的塑料 一般认为,塑料是一种很不错的电绝缘体。的确,绝大部分的塑料都具有优异的电绝缘性能,因此,你在家里可以见到塑料做成的电线包覆、插座、插头以及电器外壳等。如果塑料能导电,那么,我们当中有许多人不就随时有触电的可能?! 但是,在这一般认为不能导电的塑料家族中,却出现了一批让人看不懂的新成员,这就是“能导电的塑料”。 20世纪70年代初,在日本东京技术学院的一个实验室里,有一名研究生想利用普通乙快制造一种叫做聚乙炔的塑料。这种塑料是一种黑色的粉末,在1955年首先合成,但是,没有人了解它更详细的情况。这位研究生在70年代所…青少年喜欢的科技前研:能传递电视信号的光导纤维 用光导纤维取代电缆来传输电视信号,不仅使有线电视的发展更上一层楼,还充分展示出它的优越性。光纤通信具有传输容量大、传输损耗小、不受电磁干扰、体积小、重量轻且便于铺设等一系列优点。目前,用一根光纤就能同时传送60个调频电视节目,且制造光纤的主要原材料石英砂,在地球上取之不尽,可极大地节省铜材料。另外,电缆传输损耗大,每隔一定距离就要设置一个放大器,而光纤传输损耗小,传输距离长,这就大大减少了传输线路中的费用。再次,在盛夏或严冬,电缆电视因温度原因,会影响图像传输质量,而光纤不会受电磁干扰和周围环境变化的影响,就能确保…青少年喜欢的科技前研:绚丽多姿的太阳能热电站 人的创造力是无限的,当人们开始意识到能源危机给人类造成的威胁时,开发利用新能源的科技之花,便在人们辛勤的培植、耕耘中发芽、生长,展现出了一片片迷人的色彩。 1980年末,在意大利美丽的西西里岛,一座高50米的大型建筑格外引人注目。远远望去,只见银光闪闪,2万多平方米的面积上,构成一片光的海洋。 这是世界首座并网运行的塔式太阳能热电站,是法国、原联邦德国和意大利等欧洲9国联合建造的。它用了70个面积为50平方米的聚光镜和112个面积为23平方米的聚光镜组成了一个庞大的“镜阵”。每个聚光镜由两台电动机带动,可绕垂直轴旋…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全书网 » 青少年喜欢的科技前研:走进超导世界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