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名人故事:善于纳谏的李世民

李世民名人档案

李世民,唐朝第二位皇帝,即唐太宗。是唐高祖李渊的次子。隋末随父亲起兵反隋,唐朝建立后,被封为秦王。后镇压农民起义军,消灭各割据势力,羽翼渐丰。公元626年,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得到太子之位,后继承帝位。在位时汲取隋亡教训,善于用人,虚心纳谏,并推行均田制、租庸调法和府兵制,完善三省六部制和科举制,使当时社会经济有所恢复,史称“贞观之治”。

名家名言

1.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2.慨然抚长剑,济世岂邀名。

名人故事:善于纳谏的李世民

唐太宗李世民执政时,有一位敢于直言进谏的大臣名叫魏徵,他常把自己的意见毫无顾忌地向唐太宗陈述,当然有些时候他也不可避免地戳到了唐太宗的痛处。但是,唐太宗每次都会认真听取,最终接受了大量的建议。

但唐太宗毕竟也是人,有些个人爱好原本是很正常的事。有一次,唐太宗正在后宫把玩外国进贡的鹞鹰,玩得非常开心。远远地,他看到魏徵走来,赶紧把鹞鹰藏到了怀里,心想这个小东西可不能让那个“老顽固”发现。哪知魏徵早就看到了皇帝的动作,就径直走到皇帝近前,直说皇帝这段时间不该贪恋享受,而且是滔滔不绝,没完没了。

唐太宗虽然很尊敬魏徵,可是也没有勇气立刻把鹞鹰从怀里拿出来,只得一边应付着魏徵,一边担心着心爱的鹞鹰是不是在怀里闷得快没气了。魏徵终于陈述完了自己对贪恋享受这件事的看法,然后就告退离开了。

等到魏徵告退后,唐太宗才慌忙把鹞鹰从怀里取出来,谁知一看,这只可怜的鸟哪儿还有气,早窒息而亡了。唐太宗只得苦笑着说:“这个魏徵呀……”

随着时间的推移,国家越来越繁盛,魏徵的意见不但没减少,反而日渐增多。魏徵常常在朝堂之上直截了当地说唐太宗哪些地方做得不好,哪些地方又做错了,这可让越来越有成就感的唐太宗不舒服了。

有时他气得脸都绿了,可是魏徵却视而不见,依旧照着自己的意思一个劲儿地往下说,吓得其他大臣出了满身冷汗,劝也不敢劝,说也不敢说,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唐太宗和魏徵两个人在朝堂上争得面红耳赤。

有一次,魏徵又一次进谏,唐太宗勃然大怒,拂袖而去。到了后宫,他的气还没消,就对长孙皇后说:“哪天我非杀了那个不知好歹的老匹夫!”长孙皇后不用想就已明白肯定是因为魏徵,她却故意问道:“是谁这么大胆惹皇上生气了?”

唐太宗气鼓鼓地说:“还能是谁?除了魏徵敢不把我放在眼里,说我的不是,谁还有这个胆子,这么大逆不道?”

长孙皇后是个饱读诗书的智慧型女性,她没有多说什么,悄悄回到了里屋,换上了庄重的朝服,再次出来跪倒在唐太宗的面前。唐太宗有些疑惑地问道:“你这是干什么?”

只见长孙皇后郑重地说道:“帝王身边如果只剩下了阿谀奉承的臣子,那么这个帝王一定不是贤明圣主。如今皇上身边能有魏徵这样敢于直言不讳的大臣,这是一件多么可喜的事情啊!我是来向皇上祝贺的。”

这一番话,让唐太宗猛然警醒,是啊,自己留下魏徵并且重用他的原因不就是因为他敢于直言吗?现在怎么忘了初衷,把他的优点看成了缺点呢?看来自己还真是幸运呢,身边有这么多真心实意辅佐自己的人,要不然,自己错了都不知道呢!

此后,唐太宗更加鼓励身边的人大胆进谏,那些有顾虑的人看到唐太宗这么明辨是非,也都拿魏徵做榜样了。唐太宗变得更加耳聪目明,因为他多了很多耳朵和眼睛一起帮他采集信息,分析政务了。

因为唐太宗善于纳谏,心胸宽广,而且明辨是非,只要是对的就勇于采纳改进,所以才获得了魏徵的信任,才获得了更多谋士大臣的鼎力相助。后来魏徵去世了,唐太宗感慨地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现在魏徵走了,我失去了一面可贵的镜子。

相关推荐文章:中国名人故事:善打“经济战”的管仲 管仲名人档案: 管仲,春秋时期齐国政治家。名夷吾,字仲,颍上(今安徽颍上)人。齐桓公即位后,经鲍叔牙推荐,被任命为相。在齐国改革内政,整顿军队,确立选拔人才制度,主张按土地好坏分等征税,使齐国国力大振。又提出“尊王攘夷”的策略,终使齐桓公成就霸业。 名家名言: 1.善气迎人,亲如弟兄;恶气迎人,害于戈兵。 2.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 名人故事:善打“经济战”的管仲 春秋时期,齐国和鲁国是邻居,表面上友好来往,其实暗地里恨不得一下子将对方吞并。有一天,齐桓公忧心忡忡地对大臣管仲说…中国名人故事:胸有乾坤的魏源 魏源名人档案 魏源,清代启蒙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字默深,湖南邵阳人。鸦片战争时曾参与抗英战役。主张变法革新,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即学习西方技术,制造枪炮、轮船和其他机器工业产品,以抵抗西方列强侵略。其著作编为《魏源集》。 名家名言 1.教人者,成人之长,去人之短也。唯尽知己之所短而后能去人之短,唯不恃己之所长而后能收人之长。 2.志士惜年,贤人惜日,圣人惜时。 名人故事:胸有乾坤的魏源 魏源是清代启蒙思想家、史学家、文学家,更重要的是,他是最早向西方学习的革新家—做到这一点可不是件容易的事。参天的大树…中国名人故事:种田读书的徐光启 徐光启名人档案 徐光启,明代科学家。字子先,号玄扈,谥文定,大明南直隶松江府上海县(今属上海)人。1604年中进士,1632年任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入参机务,次年兼任文渊阁大学士。较早引进和介绍西方科技知识,对中国当时的社会生产有促进作用。编著《农政全书》,并主持编译《崇祯历书》。 名家名言 1.欲求超胜,必须会通。 2.顾惟(利)先生之学,略有三种:大者修身事天;小者格物穷理;物理之一端,别为象数。 名人故事:种田读书的徐光启 16世纪的上海还只是一座小县城。1562年4月24日,徐光启就出生在这里。徐光启家境…中国名人故事:助人为乐的苏轼 苏轼名人档案 苏轼,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苏轼才情奔放,在诗、词、文、书、画、文艺理论方面均有独到成就,名列“唐宋八大家”之一。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其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其词于风格、体制上皆有创变,清雄旷放之作尤新人耳目,词风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有《东坡乐府》。 名家名言 1.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 2.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名人…中国名人故事:慎写“黄鹤楼”的李白 李白名人档案 李白,字太白,祖籍陇西成纪。李白一生绝大部分时间是在唐玄宗统治的盛唐时期即开元、天宝年间度过的。在李白流传下来的900多首诗中,大部分鲜明地表现了他对封建权贵的蔑视,对腐朽政治的揭露,对人民疾苦的同情和对祖国壮丽山川的赞美。李白的诗歌自然、明快,飘逸潇洒,而其中又以七言歌行与七言绝句最为突出。 名家名言 1.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 2.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3.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名人故事:慎写“黄鹤楼”的李白 江南有三大名楼,黄鹤楼就是其中之一…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全书网 » 中国名人故事:善于纳谏的李世民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