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智谋故事」李悝调节粮价备荒振恤(未雨绸缪,有备无患)

李悝调节粮价备荒振恤

谁都熟悉田忌赛马的故事,孙膑给田忌出策,让他那三等的马对大王一等的马,而让自己二等的马对大王三等的马,用自己一等的马对大王二等的马,结果顺利取胜的事情。孙膑的聪明之处就是了解双方实力对比,制定正确的策略。那么,战国时候的李悝在调节粮价备荒振恤方面也和孙膑一样有异曲同工之处。

李悝

李悝,战国时期魏文侯手下。由于他的聪明才智,赢得了魏文侯的赞赏,官职一升再升,最后做到了宰相的位置。这一年,魏国周边的几个国家发生了水灾,人民流离失所,苦不堪言,有好多饥民都跑到了魏国乞讨,给魏国的社会治安带来了不少的麻烦。看着那些饥民可怜的样子,魏文侯很是伤心,虽然也为饥民提供了一些饭食,但毕竟本国的粮食储备也不富裕,更何况魏文侯担心如果本国发生了水旱灾害,那该怎么办呢?这件事愁得他几天都没有睡好。这天早晨,大臣们到朝堂议事,魏文侯说起了自己的担心。问群臣有没有什么好的办法。当问到管理粮食的官员时,他吞吞吐吐地说:“我……我每年都把粮仓存得满满的!”魏文侯显然对他的回答不太满意,并未做任何表情,接着问李悝道:“您可有什么意见?”

李悝慢条斯理地对魏文侯说道:“要做好一个管理粮食的官员,最重要的就是要根据不同年份制定不同的粮食收购价格和收购量。”魏文侯对这个答案显然很感兴趣,对他说:“先生,请仔细说说看。”李悝接着说:“善于稳定粮食收购价格的官员,一定要注意考察一年收入的情况。一般来说,年成的收入有上、中、下三等:上等收成是农民一年的吃、穿、住、用等留四成外,还剩余四百石粮食;而中等收成则是农民吃、穿、住、用留三成,还剩余三百石;下等收成是农民留一成外,还剩余一百石。至于小歉收的年份则是只收1百石,中歉收则只收七十石,大歉收则只收三十石。因此,在上等收成的年份里,政府平价收购农民收成的四分之三,而留给农民四分之一;中等年份里,则平均收购二分之一,留给农民二分之一;下等收成的年份里,则收购四分之一,留给农民四分之三。这样,使得农民有足够的余粮,价格平稳就行了。至于遇到小歉收,政府就拿出下等收成收购的粮食,用于弥补本年度的粮食不足;遇到中歉收,则拿出中等收成收购的储备粮食用于弥补;遇到大歉收,则拿出上等收成收购的储备粮食用于弥补。这样,遇到水旱灾祸,老百姓面临饥荒,农民买进的粮食也不贵;农民就不会流离失所,四处逃荒了。”

魏文侯不住地点头表示赞许,连声说:“好,好!用这种政府采取丰年收购的储备粮来弥补灾年不足的方法,我魏国定可以从容面对一切自然灾害啊!”说着就给李悝升了官,任命他为宰相,负责每年的粮食收购计划和粮食收购价格。李悝的政策在魏国实行以后,魏国一天一天地强大起来,农民丰衣足食,社会经济逐步繁荣起来,使魏国一跃而成为当时的强国。

【悟在当下】未雨绸缪,有备无患

俗话说“有备无患”,李悝的举措正是应了这句话。在对待国家储备粮的问题上,李悝能够采取正确的粮食收购价格和收购量,才能确保国家面临水旱灾害的时候,使农民免于流离失所。

现代生活中,人们处在瞬息万变的信息时代,要想成功地在商界站稳脚跟,你不仅要具有抓住机会的能力,更需要具有高度的洞察力,时刻做好准备,以应付突如其来的问题;而作为政府的官员,你也需要学习李悝的这种治国方略,才能保证人们的根本利益;对于日常生活中的普通人来说,考虑事情要想得长远,这样才能使自己的生活蒸蒸日上。

相关推荐文章:「中国古代智谋故事」孙武练兵,杀一儆百 孙武练兵,杀一儆百 春秋时,齐国人孙武,带着他的《孙子兵法》到了吴国,呈给吴王。吴王细细阅读后对伍子胥说:“孙武的这十三篇兵法好极了,他真是个奇才!”于是命伍子胥去请孙武来王宫相见。 见面之后,吴王说及本国兵微将寡,问孙武怎样才可以扩军强国。孙武将当前形势做了分析后,便说:“我的十三篇兵法,不但可施于军旅,还可以动员妇人女子,驱而用之!”吴王大笑起来,说:“我从来未曾听说过可以训练女人上战场杀敌的!” 孙武说:“不相信可以当面试试,如不成功,甘当欺君之罪!”“真的吗?”吴王说,“好,且看看你的本领!”于是就在后宫选…「中国古代智谋故事」木罂渡河擒魏豹(声东击西,避人耳目) 木罂渡河擒魏豹 公元前205年四月,汉王刘邦兵败彭城,退到荥阳、成皋一线与项羽相持。五月,原与刘邦结盟的魏王豹背汉降楚,派大将柏直、冯敬扼守黄河临晋渡口,企图阻挡汉军北进。八月,刘邦为了消除身后之患,任命韩信为左丞相,率曹参、灌婴二将,领兵伐魏。 韩信率领大军来到临晋渡口,遥见对岸魏军把守很严,不好强攻,于是就下令暂且安营扎寨。一面派人收集船只,与魏军隔河相距;一面派探兵暗察上游地势。不久,探卒来报,说上游夏阳地方,魏军防守很松。韩信就带领曹参、灌婴二将前去察看地形,但到夏阳实地一看才明白为什么魏军不在此防守了,只…「中国古代智谋故事」曹操割发代首(正人先正己,严人先严己) 割发代首 曹操 曹操领兵打仗,所向披靡。这除了他会计谋、善用人等原因外,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军纪严明。不管对士兵,还是将领,要求都极其严格。 有一次,曹操的部队行军,要经过一大片农田。当时,曹操认为:治国平天下,主要靠强兵足食。因而他在许都地区搞了募民屯田,经济效益显著,这片农田在老百姓的精耕细作下,庄稼长得很茂盛,绿油油的麦苗一望无际。 曹操走在田间,望着麦田,担心行军的队伍会踩坏庄稼,便传下口令:“行军途中,不准毁坏麦苗。违令者斩!” 部队将士小心翼翼地择道而行。骑马的人也都只好下马行走。 忽然,田中一群鸠鸟被行军…「中国古代智谋故事」司马懿佯北勿从(乘其不意,攻其不备) 佯北勿从 魏景初三年,魏明帝死,幼子齐王曹芳即位。根据明帝的遗诏,大将军曹爽、太尉司马懿共同辅政。 司马懿 起初,由于司马懿德高望重,每有军国大事,曹爽不敢自断,都由司马懿决断。后来,曹爽为了扩张自己的势力,引荐了何晏、李胜等人,作为自己的心腹。这些人便时常告诫曹爽,说司马懿名声太重,不应该把军国大权委托给他。曹爽涉世未深,听信了建议,任用何晏等掌大权,把司马懿手中的权力全部夺了过来。司马懿面对这种情形,一时也无可奈何。他明白自己虽受明帝遗诏与曹爽共同辅政,但毕竟曹爽是宗室贵族,而自己太尉的兵权被夺去,做了一个有名…「中国古代智谋故事」孝文帝巧迁都(以退为进,克服阻力) 孝文帝巧迁都 北魏高祖孝文帝拓跋宏,有宏图远志,一心想成就霸业。孝文帝继位时,魏都在平城,是天兴元年自盛乐迁都至此,都城偏居北地,很难有更大的发展。 魏孝文帝拓跋宏 孝文帝一向仰慕中原文化,祀尧舜、祭周公、尊孔子、兴礼乐、正风俗,仿效中原推行文治。雄踞中原,一统天下,迁都是牵动全国、震动朝野的特大举措,况且由北方入中原,会有诸多不适。孝文帝最担心群臣不从,会联合起来百般阻拦,便十分巧妙地采取了迂回之计,召集众臣议论,声称要大举南下攻打齐朝。 孝文帝择一个吉日,诏令太常卿王谌龟卜,预测南伐的吉凶。说来也巧,卜得一个“…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全书网 » 「中国古代智谋故事」李悝调节粮价备荒振恤(未雨绸缪,有备无患)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