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节气的由来:始于春秋,确立于秦汉

早在春秋时期,人们就确定出仲春、仲夏、仲秋和仲冬四个节气,以后不断地改进与完善。随着劳动人民的不断发明和研究,二十四节气逐渐确定和完整起来,于秦汉年间,二十四节气完全确立。

24节气由来

中国二十四节气的由来丰富内涵

我国大部分地区处在温带,气候冷热变化很大。劳动人民为了农业生产上的需要,创造了二十四节气。从节气的名称上,我们就可以知道它包含的意义。二十四节气中,表示四季变化的有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八个节气名称;表示天气变化的有雨水、谷雨、小暑、大暑、处暑、白露、寒露、霜降、小雪、大雪、小寒、大寒十二个节气名称;表示农事和其他的有惊蛰、清明、小满、芒种四个节气名称。

古时人们根据月初、月中的日月运行位置和天气变化及动物、植物生长等自然现象,利用它们之间的关系,把一年平分为24等份,并给每等份取了专有名称,这就是二十四节气。古时把节气称“气”,每月有两个气:前一个叫“节气”,后一个叫“中气”。

二十四节气图

太阳从黄经0°算起,沿黄经每运行15°所经历的时日称作一个节气。每年运行360°,共经历24个节气(每个月两个节气)。其中,每月第一个节气为“节气”,即:立春、惊蛰、清明、立夏、芒种、小暑、立秋、白露、寒露、立冬、大雪和小寒等;每月的第二个节气为“中气”,即:雨水、春分、谷雨、小满、夏至、大暑、处暑、秋分、霜降、小雪、冬至和大寒等。“节气”和“中气”交替出现,各经历时日15天,后来人们习惯把“节气”和“中气”统称为“节气”。

立春——春季开始。

雨水——降雨开始,雨量渐增。

惊蛰——春雷乍动,惊醒了蛰伏在泥土中冬眠的动物。

春分——分是平分的意思,表示昼夜平分。

清明——天气晴朗,草木繁茂。

谷雨——雨量充足而及时,谷类作物能够茁壮成长。

立夏——夏季的开始。

小满——麦类等夏熟作物籽粒开始饱满。

芒种——麦类等有芒作物成熟。

夏至——炎热的夏天来临。

小暑——天气慢慢开始变热。

大暑——一年中最热的时候。

立秋——秋季的开始。

处暑——炎热的暑天即将结束。

白露——天气转凉,露凝而白。

秋分——昼夜平分。

寒露——露水已寒,将要结冰。

霜降——天气渐冷,开始有霜。

立冬——冬季的开始。

小雪——开始下雪。

大雪——降雪量将会增多,地面可能会有积雪。

冬至——寒冷的冬天来临。

小寒——气候开始寒冷。

大寒——一年中最寒冷的时候。

二十四节气含义表

二十四节气的科学合理测定(二十四节气的含义)

广大农民群众为了搞好农业生产,在远古时期就很重视掌握农时。因为只有掌握农时,才能按照农时从事农事活动,才能够获得较好的收成。掌握农时就是掌握节气气候的变化规律。最初人们从观察“物候”入手,就是根据观察自然界生物和非生物对节气、气候变化的反应现象,从而掌握节气气候特征。人们以物候为依据从事农事活动。

较早的古历书《夏小正》有物候的详细记载。《夏小正》全书虽然只有五百余字,却以全年十二个月为序,记载了每月的天象、物候、民事、农事、气象等方面的详细内容,说明我国古人对于星辰,特别是北斗七星的变化规律研究已经达到了一定的水平。

二十四节气的由来

不久以后,人们发现以物候来掌握节气气候还是显得粗放和不稳定。于是便求助于对天象的观测,通过观测星象的变化,找出了星象和节气变化的规律,如《鹖冠子》中记载有关北斗星斗柄的指向描述:“斗柄东指,天下皆春;斗柄南指,天下皆夏;斗柄西指,天下皆秋;斗柄北指,天下皆冬……”

紧接着人们又发现,以“天象”观测来掌握节气气候,仍然显得比较粗疏、缺乏准确性。后来,人们意识到日照时人的影子长短可能与太阳的位置和气候变化有某种关联。劳动人民经过反复地实践探索,获得的经验是:用土圭来测量太阳对晷针所投影子的长短,即以土圭测日影的方法确定了春分、秋分、夏至、冬至节气的准确日期。

二十四节气的测定

随着“两至”“两分”的确定,立春、立夏、立秋、立冬,表示春、夏、秋、冬四季开始的四个节气也相继确定。这样“四立”加上“两分”“两至”,恰好把一年分为八个基本相等的时段,把四季的时间范围定了下来。《吕氏春秋·十二纪》中详细记载了八个节气,而且还有许多关于温度、降水变化的内容,以及温度、降水变化所影响的自然物候现象等内容。

随着铁制工具的普遍利用和农田水利灌溉的大发展,农事活动日益精细与复杂,耕地面积日益扩大,这就使得在天时的掌握上,要有更多的主动性和预见性,以便及时采取措施。于秦汉时代,黄河中下游地区的人们根据本区域历年气候、天气、物候以及农业生产活动的规律和特征,先后补充确立了其余十六个节气。这十六个节气是:雨水、惊蛰、清明、谷雨、小满、芒种、小暑、大暑、处暑、白露、寒露、霜降、小雪、大雪、小寒、大寒。至此,历时三四千年,终于形成了完整的二十四节气。西汉《淮南子》一书就详细记载了完整的二十四节气内容。

从此以后,人们对二十四节气的探索随着生产力的提高而发展前进。对于那些对农业生产有特别意义的时段,有了更细致的阐述,并且在具有不同气候和农业生产特点的地区应用时,产生出大量的农谚、民谣。二十四节气的深刻含义,已经不仅仅是节气的名称所能表达的了。

相关推荐文章:清明节的来历,清明节有哪些风俗? 清明节是什么意思? 清明节,又叫踏青节,按阳历来说,它是在每年的四月六日至六日之间。 清明是我国的二十四节气之一。由于二十四节气比较客观地反映了一年四季气温、降雨、物候等方面的变化,所以古代劳动人民用它安排农事活动。 按《岁时百问》的说法:“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清明节一到,气温升高,雨量增多,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点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可见这个节气与农业生产有着密切的关系。 但是,清明作为节日,与纯粹的节气又有所不同。节气是我国气候变化、时令顺序的标志,而…春节由来,春节有哪些习俗? 春节是什么意思? 春节,即农历新年,俗称“过年”,农历正月初一是新一农历年的开始。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初八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潮。 春节是中国人民最隆重的传统节日,也象征团结、兴旺,对未来寄托新的希望的佳节。在春节这一传统节日期间,我国的汉族和大多数少数民族都有要举行各种庆祝活动,这些活动大多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旧布新、迎禧接福、祈求丰年为主要内容。活动形式丰富多彩,带有浓郁的民族特色。 春节的来历? 春节和年的概念最初的含意来自农业,古时人们把谷的生长周期称…雪顿节是哪个民族的传统节日?雪顿节的来历和风俗 雪顿节是哪个民族的传统节日? 雪顿节是西藏、青海、甘肃、四川、云南等省、区藏族人民的传统宗教节日,大都在藏历二月初、四月中旬或六月中旬举行,具体日期各地不尽相同。 中国民族节日众多,而雪顿节就是其中的一个特色节日。那么你知道雪顿节是哪个民族的节日吗?下面小编就来跟大家说一说。 每年藏历六月底七月初,是西藏传统的雪顿节。在藏语中,“雪”是酸奶子的意思,“顿”是“吃”、“宴”的意思,雪顿节按藏语解释就是吃酸奶子的节日,因此又叫“酸奶节”。 雪顿节的来历和风俗? 雪顿节起源于公元十一世纪中叶,那时雪顿节是一种纯宗教活动。…满族索伦杆祭是什么时候?索伦杆祭的由来? 满族索伦杆祭是什么时候? 又称立杆大祭。索伦杆亦称锁龙杆,意即神杆,俗称千年棍。东北满族祭祀节日。每年秋季或腊月择日举行。杆以碗口粗之松木制成,上置锡斗或木斗,立于庭院影壁之后,杆下立神石三块。 满族索伦杆祭的由来? 民间多传为祭祀祖先罕王的。传说,索伦杆是罕王(努尔哈赤)当年上长白山挖参用的拨索棍,三块石是当年背参时野炊用的支锅石,影壁是采参时用的背夹。也有传说是祭祀曾救过小罕王性命的乌鸦的。满族每当祭天、许愿、跳家神时,都要送杆、请杆、升杆,即把旧杆放下,放入江河送走,再请来新杆,祭祀时竖起。 因满族族系不一,…朝鲜族老人节是什么时候?朝鲜族老人节的风俗是什么? 朝鲜族老人节是什么时候? 吉林、辽宁、黑龙江等地朝鲜族民间传统节日。无统一的日期,黑龙江地区为每年农历六月二十四日,泰来县为每年农历六月二十日,延边地区为每年农历八月十五日。 朝鲜族老人节的风俗是什么? 朝鲜族素有尊老爱幼的美德,为使老年人生活得更加幸福、愉快而制定了老人节。届时人们敲锣打鼓,喜气洋洋,纷纷向六十岁以上的老人问安、祝福,戴大红花,举行祝寿会。青年们举办各种文娱活动,如唱歌跳舞、踩跳板、打秋千、打球、摔跤、顶水等,为老人们祝寿。其中摔跤最具特色,摔跤手用一条三米长的布绳缠在腰间及右大腿上,比赛时,双手…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全书网 » 二十四节气的由来:始于春秋,确立于秦汉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