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国无门

报国无门,形容报国无门的诗有哪些?

1.《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宋?陆游

风卷江湖雨暗村,四山声作海涛翻。

溪柴火软蛮毡暖,我与狸奴不出门。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2.《江城子?密州出猎》宋代?苏轼?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3.《哨遍》宋代?苏轼

为米折腰,因酒弃家,口体交相累。

归去来,谁不遣君归。觉从前皆非今是。露未??。征夫指予归路,门前笑语喧童稚。

嗟旧菊都荒,新松暗老,吾年今已如此。

但小窗容膝闭柴扉。策杖看孤云暮鸿飞。云出无心,鸟倦知还,本非有意。噫。归去来兮。我今忘我兼忘世。亲戚无浪语,琴书中有真味。

步翠麓崎岖,泛溪窈窕,涓涓暗谷流春水。

观草木欣荣,幽人自感,吾生行且休矣。

念寓形宇内复几时。不自觉皇皇欲何之。委吾心、去留谁计。神仙知在何处,富贵非吾志。

但知临水登山啸咏,自引壶觞自醉。

此生天命更何疑。且乘流、遇坎还止。

4.《念奴娇?赤壁怀古?》宋代?苏轼?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5.《满江红?送李御带珙》宋代?吴潜

红玉阶前,问何事、翩然引去。湖海上、一汀鸥鹭,半帆烟雨。报国无门空自怨,济时有策从谁吐。过垂虹亭下系扁舟,鲈堪煮。

拚一醉,留君住。歌一曲,送君路。遍江南江北,欲归何处。世事悠悠浑未了,年光冉冉今如许。试举头、一笑问青天,天无语。

报国无门,论述辛弃疾的报国无门论述题辛弃疾的报国无门。

辛弃疾生于宋金乱世,其亡国之恨,其才能志向,使他力主恢复国家统一;但长期的落职闲居,又使其壮志难酬。他虽然有如陈亮所说的“眼光有棱,足以映照一世之豪;背胛有负,足以荷载四国之重。出其毫末,翻然震动”[1]之才。但是,这位“兵家子”却屡遭贬谪,郁郁不得遂其志。愤怒出诗人,正是他这种独特和坎坷的报国无门的经历构成了他的悲剧人生以及由此而形成了一代豪放词风,即:热情洋溢,慷慨悲壮。 1 由一个志存高远、征战沙场的少年英雄到无人会、登临意的落寞词人辛弃疾是山东济南人,出生时,其家乡已为金兵所占。由于不满金人的侵略蹂躏,21岁时拉起了一支数千人的义军,后又与耿京为首的义军合并,并兼任掌书记,掌管印信。为了光复大业和国家统一,他说服耿京南归,并亲自南下临安联络。其间,曾单枪匹马入贼营,诛杀窃印信的叛僧义端;万里奔袭闯虎穴,擒获杀耿京的叛将张国安,率万人南下归宋。为此,“壮声英概,儒士为之兴起,圣天子一见三叹息”[2]。 但世上的事并不能心想事成。南归之初,可以说是气雄如虎,以为可以在抗金中有一番作为。但事实恰好相反,他的起义南归之举在被宋高宗夸赞之后,就被投闲置散,再也没有机会奔走沙场、血溅战袍,只能是笔走龙蛇、泪洒宣纸,为历史留下一声声悲壮的呼喊、遗憾的叹息和无奈的自嘲。这样的处境,使他那敏慧善思、锐意进取、气豪胆壮、鸷悍沉雄的性格渐渐地蒙上了一层悲歌慷慨、抑郁凄怆的薄雾轻霾,直到含恨而终也没有被逐散。 老实说,辛弃疾的词并不是用笔写成的,而是用刀和剑刻成的。他永远以一个沙场英雄和爱国将军的形象留存在历史上和他自己的诗词中。时隔千年,每当我们重读他的作品,仍能感到一种凛然杀气和磅礴之势。比如这首著名的《破阵子》: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这首词除了武圣岳飞的《满江红》可与之媲美外,在中国上下五千年的文学作品里,再难找出第二首这样有金戈之声的力作。虽然杜甫写过“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军旅诗人王昌龄写过“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等诗句,但这些都是旁观式的想像、抒发和描述,缺少一种惊涛拍岸的凛然之气。而辛弃疾的词就不同,他的诗词就像一部军事辞典,如:“列舰层楼”、“投鞭飞渡”、“剑指三秦”、“西风塞马”等等,在他的诗词里比比皆是。我们知道,他本来是以身许国,准备血洒大漠、马革裹尸的。但是南渡后,他被迫脱离战场,只能像屈原那样仰问苍天,像共工那样怒撞不周。他临江水、望长安、登危楼、拍栏杆,也只能是热泪横流。他在《水龙吟》中写道: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仇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这是他登临建康城赏心亭时所作。此亭遥对古秦淮河,是历代文人墨客赏心雅兴之所,但辛弃疾在这里发出的却是悲怆的呼喊。他痛拍栏杆时一定想起过当年拍刀催马、驰骋沙场的英姿,而今天却是空有一身力、一腔志,无处可使。 在辛弃疾看来,最有意义的人生莫过于有功于社会,有功于人民,有功于民族。这一点,在他少年时代便嵌入到他的内心世界里了,至老不衰,至终不变。他早年在词中写道:“袖里珍奇光五色,他年要补天西北。”虽几经沧桑磨练,年迈力衰,但功业之心未变。而辛弃疾的词之所以比其他文人的词有更为深刻的思想和艺术魅力,其原因就在于:他的词不是用笔墨来写,而是用血和泪涂抹而成的。历经百代到今天,我们读其词作,仍能清清楚楚地感受到一个爱国臣子的无奈哭诉和振聋发聩的表白。今天,我们更是忘不了他在夕阳中扶栏远眺、恢复河山旧貌的壮丽形象。 选自:

http://mem.netor.com/m/jours/adindex.asp?boardid=60&joursid=23575

报国无门,跪求一首报国无门的诗?空有一身才华,却报国无门的诗,

一定要诗吗,空有才华却报国无门的最典型的屈原。特别是他的《离骚》和《怀沙》这两首辞。这两首都能在网上找到。诗的话,以陆游的身世最为报国无门。34岁的陆游从绍兴二十八年(公元1158年)走入仕途,在半个世纪的宦海生涯中,他魂萦梦系的都是揽辔澄清,收复中原。尽管他官职不高,但“位卑未敢忘忧国”。 陆游无时无刻不在关注着时局变化,甚至睡梦中也不忘收复失地,“三更抚枕忽大叫,梦中夺得松亭关。”一旦有胜利捷报,他便涕泪满颐,欣喜若狂。 但是,南宋统治集团醉生梦死,苟且偷安,全不以社稷为意,先后与金人签订了丧权辱国的《绍兴和议》、《隆兴和议》,积极抗金的岳飞、韩?腚斜簧保?韩世忠、张浚等被罢黜,眼看着恢复无望,陆游悲愤地写下“遗民忍死望恢复,几处今宵重泪痕”、“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的诗句。因积极抗金,陆游屡遭贬斥,几起几落。他与张浚私交甚笃,因此被指控“交结台谏,鼓唱是非,力说张浚用兵,免归”;陆游在圣政所(类似修实录的机构,因太上皇高宗还在世,故称圣政)时,因直言得罪孝宗,改任镇江府通判;淳熙七年(1180)陆游任提举江南西路常平茶盐公事不久,孝宗忽然召他赶赴临安商讨国事,就在他兴高采烈赴临安途中,又受到给事中赵汝愚的弹劾,被免职还乡;淳熙十六年(1189),参与修高宗实录的陆游又因“所至有污秽之迹”而被罢官,这年他已是65岁的皤然老翁了。直到嘉泰二年(1202),78岁的陆游才又被起用,修孝宗、光宗两朝实录。风刀霜剑,岁月蹉跎,冯唐易老,寸功未立,陆游只能慨叹“可怜万里平戎志,尽付潇潇暮雨中”了。 陆游最后的20年几乎都是在山阴老家度过的,虽然仕途蹭蹬,命途多舛,但他并不消沉颓唐,“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虽已是桑榆晚景,但豪情不减当年,“倘得此生重少壮,临危敢忘不赀身”。 但是朝廷上的派系倾轧,使他没有建功立业的机会,“公卿有党排宗泽,帷幄无人用岳飞。”报国无门、壮志难酬,他只能赋诗言志,发泄自己的感慨。“读书有味身忘老,报国无期涕每倾”;“夜视太白收光芒,报国欲死无战场”;“引杯抚长剑,慨叹胡未灭”。透过这些诗句,我们看到了陆游内心的隐痛。直到嘉定二年底(1210),85岁的陆游撒手尘寰,赍志长逝,中原仍未恢复。易箦之际,他写下了那首千古绝唱:“死去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书 愤 陆游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岳飞的《满江红》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全书网 » 报国无门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