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后汉文

什么是国学经典

国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对中国政治、经济、军事等各方面都有影响极大,对于传承文明,增强民族凝聚力,以及中华民族的复兴都起着重要作用。中华文化经典即是中华文化中最优秀、最精华、最有价值的典范性著作。它们经过时间淘漉和历史沉淀的文化精品。

国学经典的书籍:

十三经

周易尚书诗经周礼礼记左传公羊传谷梁传论语孝经尔雅孟子仪礼

其他

四书章句集注春秋繁露新本郑氏周易大戴礼记韩诗外传

易纬是类谋易纬坤灵图易纬乾元序制记陆氏易解中庸

东坡易传周易正义轻松学诗经尚书正义易传

韩诗外传毛诗正义泰泉乡礼深衣考误深衣考

仪礼注疏礼记正义周礼注疏春秋左传正义大学

春秋谷梁传注疏孝经注疏春秋公羊传注疏周易参同契大学集注

孟子集注中庸集注论语集注孟子字义疏证大学问

论语注疏孟子注疏尔雅注疏

史部

二十五史

史记宋书梁书魏书陈书

南史北史南齐书北齐书周书

汉书后汉书三国志晋书隋书

旧唐书新唐书旧五代史新五代史宋史

辽史金史元史明史清史稿

其他

资治通鉴续资治通鉴唐才子传贞观政要逸周书

古列女传徐霞客游记大唐西域记荆楚岁时记战国策

前汉纪后汉纪华阳国志东观汉记通典

唐会要唐律疏议吴越春秋洛阳伽蓝记越绝书

前汉纪江表志江南野史五国故事邺中记

三楚新录江南馀载吴越备史九州春秋越史略

东观奏记北狩见闻录竹书纪年五代史阙文官箴

平宋录大金吊伐录松漠纪闻翰林志高士传

李相国论事集赤松山志真腊风土记荆楚岁时记北戸录

岳阳风土记溪蛮丛笑吴中水利书岁华纪丽谱吴地记

平江记事南岳小录岭表录异东京梦华录风土记

益部方物略记游城南记淳熙三山志桂林风土记朝鲜赋

南宋都城纪胜桂海虞衡志洛阳名园记南方草木状佛国记

捕蝗考宋朝事实大清律例三国杂事史通

子部

兵书类

武经七书

《孙子兵法》《吴子兵法》《六韬》《司马法》

《三略》《尉缭子》《唐李问对》

其他兵书

《孙膑兵法》《百战奇略》《握奇经》《练兵实纪》《将苑》《何博士备论》

《三十六计》《守城录》《孙子略解》《乾坤大略》《墨子城守各篇简注》

《兵制》《阴符经》《太白阴经》《历代兵制》《素书》《备论》

其他子部

墨子列子庄子荀子

申鉴说苑新语论衡

茶经棋经中论邓子

盖庐人物志潜夫论初学记

洛阳牡丹记王守仁全集四十二章经论衡校释

梦溪笔谈太平广记孔子家语韩非子

鬼谷子归田录唐新语公孙龙子

搜神记搜神后记周易参同契山海经校注

艺文类聚穆天子传唐摭言颜氏家训

古画品录盐铁论宋高僧传广弘明集

老子道德经钝吟杂录弘明集宣室志

世说新语金匮要略注九章算术吕氏春秋

黄帝内经灵枢经黄帝内经素问备急千金要方伤寒论注

难经本义神农本草经孔丛子抱朴子内篇

法言义疏风俗通义鹖冠子齐民要术

潜夫论范子计然西京杂记晏子春秋

周髀算经朱子语类山房随笔林泉高致集

吴子兵法辑佚银雀山尉缭子司马法逸文群书治要三略

孙子略解水战兵法辑佚群书治要六韬敦煌写卷六韬

怀王墓竹简六韬六韬逸文汉墓竹简六韬老子集注

范蠡兵法辑佚太公兵法太公金匮太公阴谋

端溪砚谱歙州砚谱扬州芍药谱橘录

糖霜谱刘氏菊谱洗冤录集荔枝谱

高僧传阴符经随隐漫录画继

续高僧传方言校笺

集部

楚辞

楚辞楚辞补注

总集类

全上古三代文全秦文全汉文全后汉文全三国文

全后周文全北齐文全陈文全梁文全齐文

全隋文全唐文先唐文唐文拾遗唐文续拾

全宋文全晋文全后魏文全唐诗全宋词

千家诗文心雕龙文选乐府诗集全元曲

全宋诗历代诗词赋

其它集类

优古堂诗话诚斋诗话庚溪诗话草堂诗话藏海诗话

六一诗话后山诗话彦周诗话二老堂诗话怀麓堂诗话

沧浪诗话诗品诗人玉屑中山诗话观林诗话

李太白全集王右丞集笺注欧阳修集国语

其他

四库全书目录(介绍、史话、乾隆《文渊阁记》)

总目经部史部子部集部考证

辑注类

三字经庄子集解商君书汉官六种汉魏南北朝墓志汇编

千字文孟子全译史记三家注九家旧晋书辑本敦煌变文集新书

百家姓老子校释世说新语笺疏太平经合校管子轻重篇新诠

幼学琼林列子集释新语校注龙文鞭影八家后汉书辑注

论衡校释孙子兵法论正明夷待访录裴注三国志文心雕龙注

古文观止曾国藩文集菜根谭传习录文心雕龙考异

增广贤文曾国藩家书金人铭众家编年体晋史文心雕龙义证

崔瑗的介绍

崔瑗,字子玉,涿郡安平(今河北安平)人,东汉著名书法家、文学家、学者。书法方面尤善草书,师法杜度,时称“崔杜”。撰有《草书势》,文见《晋书》卷三十六《卫恒传》。崔瑗的草书,后世评价很高。后来张芝取法崔、杜,其书大进,成为汉代草书之集大成者,被誉为“草圣”。唐张怀瓘《玉堂禁经》:“八法(书法的基本笔法)起于隶字(今楷书)之始,后汉崔子玉历钟(钟繇)、王(王羲之)以下,传授所用八体该于万字。“草圣”张芝自云“上比崔杜不足”。三国时魏人韦诞称其“书体甚浓,结字工巧”,即书体非常浓密,结字精致美妙。文学方面,《后汉书》本传(卷五十二)记载他撰写的各种文体五十七篇,亡佚颇多,严可均辑录《全后汉文》中的作品已不足一卷(见卷四十五),今存者以收入《文选》卷五十六的《座右铭》最为有名。治学方面,曾与著名学者贾逵、马融、张衡等问学或交游,精通天文、历法、京房易学,后来又从东郡发干县狱吏学习礼学,可谓“专心好学,虽颠沛必于是。”崔瑗父亲崔骃、儿子崔寔、侄子崔烈都是著名的学者,《后汉书·崔骃传》称:“崔氏世有美才,兼以沉沦典籍,遂为儒家文林。”可惜存世之作不多,以致各种文学史著作很少论及,近年出版的《剑桥中国文学史》用较大篇幅介绍了崔氏家族的文学成就,值得注意。

“峣峣者易折,皎皎者易污”是什么意思?

意思:高细的东西容易折断,洁白的东西容易污染。

出自:东汉李固《遗黄琼书》

原文选段:

常闻语曰:“峣峣者易缺,皎皎者易。”《阳春》之曲,和者必寡;盛名之下,其实难。近鲁阳樊君被征初至,朝廷设坛席,犹待神明。

释义:

我曾经听得古语说:“高细的东西容易折断,洁白的东西容易污染。”《阳春》《白雪》那样高雅的曲调,能够跟着唱和的人一定很少。一个有盛大名声的人,他的实际就很难和他的名声相称。近来鲁阳的樊英应皇上征召刚到京城,朝廷就为他建筑高台,设置坐席,像供奉神位一样地接待他。

扩展资料

文章主旨:

文章先从立身处世着笔,劝导黄琼为人应介乎“隘”与“不恭”之间,指出若要“辅政济民”,当今正是时机,用以激励黄琼。接着用“峣峣者易缺”六句说明声望太高容易降低,名声过大实际才能就很难相称的道理。

并以鲁阳樊君的行事,证实“峣峣者”的“易缺”,“皦皦者”的“易污”;又用胡元安等人的实例申说了“盛名之下”往往是“其实难副”,告诫黄琼要有自知之明。最后以恳请对方速赴洛阳任职,彻底洗刷“处士纯盗虚声”的愿望作结,点明写信的用意。

作者成就:

李固所著的章、表、奏、议、教令、对策、记、铭共十一篇。弟子赵承等悲叹不止,于是共同记录李固的言论事迹,写成《德行》一篇。

《全后汉文》收录有《举敦朴士对策》、《对策后复对》、《发丧对》、《上疏陈事》、《与吴雄上疏》、《理种暠应承疏》、《与刘宣上言》、《荐杨淮》、《驳发荆杨兖豫卒赴日南议》、《冲帝山陵议》、《临荆州辟文学教》;

《助展允婚教》、《奏记梁商》、《奏记梁商理王龚》、《议立嗣先与梁冀书》、《遗黄琼书》、《与宾卿书》、《临终与胡广赵戒书》、《临终敕子孙》。

品行高洁如玉石之白者,最容易受到污损;性情刚直卓而不群的人,往往容易横遭物议。

峣峣(yáo):高而尖的样子。皎皎(jiǎo):洁白。高百而尖的东西容易折断,洁白的东西容易污染。比喻人刚直自负易遭诋毁;清白正直易被玷污。

出自南朝·宋·度范晔《后汉书·黄琼传》记载,黄琼(qióng),东汉江夏安陆(今湖北安陆)人,当时享有声望。东汉朝廷要征聘他当官。黄琼离乡走到当时的京都洛阳附近的河南内登封时,托病不进城,以抬高身价。李固写信劝他迅速进京赴任,并希望他不要像某些“名士”那样徒有虚名,而要有所建树,为“名士”争气。信中有这样的话:“常闻语曰:峣峣者易缺,皎皎者易污。阳春之曲,和者盖寡;盛名之下,其实难副。容”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https://baike.baidu.com/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全书网 » 全后汉文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