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软实力作用

本文核心词:什么是文化软实力。

中国文化软实力作用

一、“软实力”是文化社会意义的集中深刻体现

  1.文化作为人类社会的特有现象,是人类之为人类的根本特征。“文化”作为一个完整的词使用,原意为“人文化成”,源自《易传》:“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意在鼓励人们提高人之为人应有的文化成就,以化育民众和风俗,使社会变得更加文明而充满人性。西方学者起初将“文化”与西方文明相联系,用以专指西方人所具有的生活方式,或者指18世纪以来西方思想、精神和美学发展的一般过程。伴随着18到19世纪,对非西方民族人类学考察的深入,“文化”内涵逐渐摆脱西方中心论影响,成为具有普遍意义的概念,用以表示一个民族、时期、群体或全人类的一种特殊生活方式,或用以描述音乐、文化、绘画、雕刻、戏剧、电影等的活动及其产品。现代文化人类学进一步深化对“文化”的认识,认为文化指系统协调的整体,是由信仰、知识、价值观念和实践构成的一个稳定共享的体系;是社会群体在历史经历中形成的,集体的而非个人的一种认知系统,即一系列被纳入相互连结的有较高秩序的网络和结构中的关于自然、人和社会的,兼具描述性与规范性的“命题”。

  2.文化有狭义和广义之分。以早期人类学家为代表,从社会内部不同性质的生产实践出发理解文化,认为所谓“文化”指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结构,意在指明精神活动及其产品的社会影响,被称为狭义的“文化”。1871年英国人类学家泰勒的《原始文化》出版,首次对文化进行明确定义,认为“文化或文明是一个复杂的整体,它包括知识、信仰、艺术、伦理道德、法律、风俗和作为一个社会成员的人通过学习而获得的任何其他能力和习惯”,可以说是对“文化”进行狭义理解的典型代表。中国文化基本涵义在于“以文教化”,也是在狭义上理解“文化”。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主张从物质与意识、存在与精神关系角度理解文化,认为文化属于意识形态。精神即意识,精神的生产,即“关于意识的生产”,是人类社会主要生产方面之一。精神的生产分为两部分,一是人自身“思想、观念、意识的生产”,即人自身精神的生产,也即人自身意识的生产;二是社会“政治、法律、道德、宗教、形而上学”等的生产,也即社会意识的生产,强调“思想、观念、意识的生产最初是直接与人们的物质活动、与人们的物质交往、与现实的语言交织在一起的。观念、思维、人们的精神交往在这里还是人们物质关系的直接产物”。精神的生产是人类物质生产实践发展的结果,人类社会越发展,精神生产的影响越大。整体上看,社会是物质的又是精神的。虽然经济因素在其中表现得最有力、最原始、最有决定性,但是“这里没有任何绝对的东西,一切都是相对的”。尤其对于一个具体的社会来说,提倡和具有什么样的社会意识即精神,深刻影响社会性质和未来走向。

  3.文化的社会意义及其对社会发展的作用。首先,文化是社会发展的先导。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一再表明,社会的发展往往首先表现为文化的发展,语言、文学、哲学、风俗、制度的变迁往往引领社会发展的方向,在社会发展中起到导向作用。特别是社会发展的关键时刻,尤其如此。其次,文化影响社会性质。不同性质的文化造成不同的’社会心理、社会结构和社会秩序,最终影响整个社会的性质。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同一种社会制度,不同的国家文化不同,社会各有不同;二是同一个国家,不同时期的文化不同,社会阶段的表现不同。以不同民族而论,面临的历史和环境、社会实践不同,形成不同的文化;不同的民族文化反过来又极大地影响了民族社会性质,使不同民族社会发展道路表现出明显的多样性。第三,文化是社会发展的动力。历史证明,文化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有什么样的文化,就有什么样的社会发展观,就会有什么样的社会发展状况,文化在社会发展中具有思想先导、凝聚人,推动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作用。如果说,在西方没有赫拉克里特、毕达格拉斯、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就没有古希腊文明,没有培根、洛克、莎士比亚就没有今天的英国,没有孟德斯鸠、伏尔泰、卢梭就没有现代法国,没有康德、黑格尔、费尔巴哈就没有现代德国,没有杜威的实用主义就没有今天美国的话,那么,没有神农尝百草、伏羲演八卦、孔子著《春秋》,没有唐诗、宋词、元曲、清杂剧,没有《海国图志》、《天演论》、《文学革命论》等,就没有悠悠5000年的中华民族。

  4.文化“软实力”及其现实意义。“软实力”是文化社会意义的集中深刻反映。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国际关系理论新自由主义学派的代表人物约瑟夫・奈Joseph Ny于1990年出版的《注定领导世界:美国权力性质的变迁》一书最早提出并阐述了著名的“软实力”(Soft Power)概念,当即引起学界和社会的共鸣,从此启动了关于“软实力”的研究与应用的潮流。约瑟夫・奈认为,“软实力”是一种能力,它能通过吸引力而非威逼或利诱达到目的,是一国综合实力中除传统的、基于军事和经济实力的“硬实力”之外的另一组成部分。这一概念的提出,明确了“软实力”的重要价值,将它提高到了与传统的“硬实力”同等甚至比其更为重要的位置――正如约瑟夫・奈所言,“硬实力和软实力同样重要,但是在信息时代,软实力正变得比以往更为突出”。“软实力”理论的核心理念是:“软实力”发挥作用,靠的是自身的吸引力,而不是强迫别人做不想做的事情。“软实力”理论在提升各级主体综合实力问题上启迪着人们的新思维: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崛起的根本标志,在于其综合实力的全面提升。一国之综合实力,既包括由经济、科技、军事实力等表现出来的“硬实力”,也包括以文化、价值观、意识形态吸引力、人文环境、体制机制以及政策等体现出来的文化“软实力”。文化“软实力”已成为一国综合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提升文化“软实力”成为国际竞争的战略选择

  随着冷战的结束,在国际关系和国际竞争中,文化“软实力”发挥的作用越来越明显。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1.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经济较量中的文化因素日益凸显。进入本世纪以来,经济发展越来越依赖于文化的支撑,这已经成为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一大趋势。从经济的角度来看,在“短缺经济”时代,人们以吃饱、穿暖等生存资料数量扩张

  为主,而今人们生活消费结构出现了新的变化,用于物质生活开支所占的比重减少,而更多的钱开始向文化消费方向转移,群众的文化消费也将进入旺盛期。这种社会消费需求的新变化,一方面要求生产出更多的文化精神产品,去满足人们在文化、精神上的需要;另一方面要求物质产品中的文化含量不断提高。实践证明,产品中的文化含量愈高,经济附加值就愈高。

  2.文化产品与服务已作为独立的贸易形态,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方面。从文化的角度看,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科学技术日新月异,文化在保持意识形态属性的同时,其产业属性越来越明显。一方面,在文化产品生产和服务的过程中,价值规律、市场机制等经济因素的作用越来越大,使文化产业的社会化大生产成为现实。文化产业具有生产、流通、交换、消费等市场条件下经济运行的基本特点;另一方面,高新技术尤其是数字化、网络化的运用,使文化产品的生产效率越来越高,文化的传播力越来越大,文化的覆盖面越来越广,文化的表现力、感召力得到了空前的发挥和提高。20世纪90年代以来,文化产业成为全球发展最快的产业之一,影视、音像、出版等文化产品已成为最大换汇产品,许多发达国家的文化产业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可见,知识经济的兴起和信息技术的发展,催生和加速了文化与经济的融合,文化与经济的一体化已经成为必然的趋势。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也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在经济发展中,人文资源甚至比原材料、能源的作用更大。在文化因素的作用下,没有资源可以创造资源。

  3.文化领域已成为政治斗争和意识形态较量的主战场。西方国家凭借其经济科技优势,大肆对其他国家进行思想文化渗透。提升文化“软实力”,是实现国家强盛、民族振兴的一个更加智慧的战略选择。

  第一,提升文化“软实力”是历史使命的需要。我国有着5000年以上的文明史,是世界公认的文明古国,在很长时间内领先世界先进文化。但是几千年的封建统治以及近代以来的思维僵化和一味排斥外来文化,我国文化“软实力”在近代远远落后于世界。新中国成立后,我国虽然一直没有停止追赶的步伐,但文化“软实力”与西方国家相比依然差距较大。缩小与世界大国的综合国力差距,必须着力提升我国的文化“软实力”。

  第二,提升文化“软实力”是现实国情的需要。一是当前我国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已实现由温饱到小康的转变,文化消费能力大大增强。人均GDP迈过1000美元大关之后,国民对文化消费的需求将进入一个新的拐点。相形之下,能够提供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不论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远不能满足人民群众迅速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二是我国文化建设与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全面发展的态势还不相适应。三是对外开放的进一步扩大,带来了多元的思想意识、价值观念、行为方式的交流和碰撞,同时面临西方文化资本、文化产品和价值观念的严峻挑战。

  第三,提升文化“软实力”更是和平崛起的战略需要。历史告诉我们,能在国际斗争中占据主动地位、纵横捭阖的国家,历来是两种实力兼具的国家。而现实经验表明,在世界政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全书网 » 中国文化软实力作用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