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州半岛

本文核心词:雷州半岛。

雷州半岛

雷州半岛,中国三大半岛之一(南方第一大半岛)。因古雷州得名,历史上属于雷州府辖地。地处中华人民共和国广东省西南部,位于北纬21°15′~21°20′,东经109°22′~110°27′。介于南海和北部湾之间。南隔琼州海峡与祖国宝岛海南相望。南北长约140公里,东西宽约60~70公里,面积8888平方公里。以雷州方言、雷州音乐、雷歌、雷剧、雷州石狗、醒狮、人龙舞、傩舞等诸多文化内容为载体,构建了独特的人文地理范围。“雷州文化”作为区域文化,名列为广东“四大文化”之一。与“潮汕文化、客家文化、广府文化”被确定为广东的“四大文化”。

目录基本概况地形地势气候类型资源环境得名辩源收缩展开基本概况

  雷州半岛 海岸线 位于祖国大陆最南端,东临 南海 西靠北部湾,南与海南省隔海相望有 东海 、南三和硇洲等 岛屿 ,东海岛有海堤与大陆相连。 半岛 三面环海, 海岸 线长约1180公里,连海岛海岸线总长达1450公里。

雷州半岛辖区

  雷州半岛主要辖 遂溪 县、海康县(今 雷州市 )和 徐闻 县、以及湛江市区的 赤坎 区、 霞山 区、开发区、麻章区、 坡头区 。 主要岛屿有: 东海岛 ,南三岛,硇洲岛, 特呈岛 ,调顺岛等。

  其中 廉江市 、 吴川市 、的少数部份还属于雷州半岛辖区。

  突出于南海之中。北依 岭南 丘陵,南隔 琼州海峡 与国际旅游岛 海南省 相望,西濒北部湾。

琼州海峡

  位于 广东省 雷州半岛和 海南岛 之间,西接北部湾,东 连南 海北部,呈东西向延伸,长约80公里,宽20~40公里,最窄处18公里,面积0.24万平方公里,平均水深44米,最大深度114米。

   海峡 全部位于大陆架上, 海底地形 周高中低,为―北东―南西向狭长矩形盆地,中央水深80~100米,东、西两口地势平坦,水深较浅。海峡区海流较强,夏季 西南季风 盛行,海流自西向东流动,流速大,其他季节均由东向西流动,流速小。海峡是东南沿海进入北部湾的海上要冲。

  在我国 华南 地区,海南岛与大陆上广东省的雷州半岛遥遥相望。它因海南岛又名琼州岛而得名。它是我国的三大海峡之一。琼州海峡最宽处直线距离为33.5公里。

地形地势

   半岛地势平缓,西北高、东南低 , 海拔多在100米以下。南部为玄武岩台地,占半岛面积的43.3%,略呈龟背状,台地上多分布有孤立的火山锥,其中石峁岭最高,海拔259米。中西部和北部多为海成阶地, 占半岛面积的 26.7%,海拔在25米以下。中东部为冲积和海积平原,占半岛面积的17.4%,地形平缓。半岛地表水缺乏,河流短少,成放射状独流入海,其中南渡河最大,长65千米,流入雷州湾,青年运河纵贯半岛北部,长236千米。地下水资源较丰富。

  半岛岸线曲折,港湾众多。东部为台地 溺谷湾海岸,南部为火山台地海岸,西部为海成阶地和台地溺谷湾海岸。港湾主要有湛江港、雷州湾、流沙港、乌石港、安铺港。半岛之东近岸海域中有30多个岛屿,较大的岛屿有东海岛、南三岛、硇洲岛、新寮岛和东里岛。东海岛位于雷州湾与湛江港之间,面积247平方千米,人口约10万,地势平坦,东部有沙堤,东北蔚律港水深26~41米,西部沙滩宽阔,有长6820米的大堤与大陆相连。南三岛位于东海岛之北,由10个小岛进行围海造田连接而成,面积123平方千米。硇洲岛为火山岛,位于东海岛之东,面积53平方千米,岛上最高火山锥海拔81.6米,东部为陡崖。

气候类型

   属 热带气候 。年平均气温23℃,1月平均气温16℃,7月平均气温28℃。年平均 降水量 1400~1700毫米,5~10月为雨季,9月为暴雨鼎盛期,有明显的干、湿季之分。常年多风,冬季盛行西北风,夏季盛行东南风,年平均风速3米每秒。夏秋季多 台风 ,年平均登陆台风2~3个。半岛东侧沿海为不规则半日潮,西侧沿海为规则全日潮。

资源环境

  雷州半岛是 中国 热带、亚 热带经济作物 的重要基地之一,盛产 甘蔗 、橡胶、 剑麻 、香茅 、 花生等。海产品主要有鲍鱼、对虾、 龙虾 、鱿鱼、蚝、 珍珠 等。工业有制糖、食品、制盐、家用电器、化工、机械、 建材 等主要门类。交通较方便。 铁路 有黎塘-湛江、广州-湛江线与衡阳-友谊关、贵阳-柳州、北京-广州线相连。公路成网,干线有徐闻-广州公路纵贯半岛。水运以湛江为中心, 港口 主要有湛江、 海安 等,可通往沿海各地。民航以湛江为中心,通广州、海口、 香港 等。半岛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造就了旖旎迷人的热带风光,主要风景区有 湖光岩 、东海岛、 粤西 热带作物试验站等。

  雷州半岛地处 中国大陆 南部边陲,西控北部湾,东瞰南海北部大片水域,南与海南岛共扼琼州海峡,又是海南岛的重要依托,地位重要。1950年 中国人民解放军 第四野战军一部以半岛为基地,利用3、4月的北风季节,发起 海南岛登陆战役 ,强渡琼州海峡,5月1日解放海南岛。

得名辩源

   对于雷州得名的原由,一直以来总是有人好作这样诠释:雷州因多雷而得名。不久前 雷州市 一位作者也在文章中宣称:“雷州是仅次爪哇的世界第二大雷区”,象是为雷州作注。百度网《 炎夏雷暴 》词条亦云:“即使冬季,这一带(海南岛、雷州半岛)也能听到阵阵雷声,雷州因此而得名”。其实这些说法是缺乏依据的。

因多雷得名史无记载

  我们常说的雷,其科学定义是:闪电出现时,闪道中因高温使水滴汽化,空气体积迅速膨胀而发生的.强烈爆炸声。伴有雷声和闪电的天气现象,称雷暴。(见《辞海》)雷暴形成与气候条件和地理条件相关。专家认为,粤西北一粤中德庆、 罗定 ―粤西南为 广东 的多雷暴地带。雷州半岛也属于多雷暴地带,而古雷州得名是否与多雷有关,还是不能妄加推测。

   雷州始名于唐贞观八年(634年)。同时期,毗邻的儋州(今 海南 儋州市)、琼州(今海口市)、窦州(今 信宜 市)也分别于622、631、634年始名,可都不用“雷”字命名,莫非儋州、琼州、窦州的雷比雷州少?自唐贞观上溯至 秦汉 ,儋州、琼州、窦州和雷州之地的雷,孰多孰少,史无记载。翻阅雷州的史籍,看到的是干旱的记载,世代祭雷祈雨的记载,却没有雷暴灾害的记载。《 雷州府 志》录有雷州古谚“雷打秋有作无收,秋打雷稻籽累累”,并作了诠注。说是雷州人祈盼多雷雨,每年 立秋 之日有听雷测天的习俗;“秋打雷稻籽累累”,意为“秋后多雷乃祯祥之兆”。此谚至今仍在雷州半岛的乡村中流传,究其原因是因为古今气候未有根本变化。雷州半岛今天绿畴万顷,代替了历史上的“赤地千里”,是在共产党领导下,广大人民树立人定胜天的思想…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全书网 » 雷州半岛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