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言

本文核心词:杜勤兰。

莫言

莫言

莫言(莫言)

莫言,原名管谟业,1955年2月17日生,山东高密人,第一个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籍作家。他自上世纪80年代以一系列乡土作品崛起,充满着“怀乡”的复杂情感,被归类为“寻根文学”作家。他的《红高粱》是上世纪80年代中国文坛的里程碑之作,已经被翻译成20多种文字在全世界发行。2011年莫言荣获茅盾文学奖。2012年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获奖理由是:“通过幻觉现实主义将民间故事、历史与当代社会融合在一起。”

目录人物经历个人作品文学特点作品争议收缩展开人物经历

童年

莫言的童年正值中国近代史上最悲惨的一段时期,全国饿殍遍野,莫言曾在香港大学公开演讲时回忆道:“我们村里一天之内饿死了18人。” 莫言小学时便经常偷看“闲书”,包括《封神演义》《三国演义》《水浒传》《儒林外史》《青春之歌》《破晓记》《三家巷》《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等。 莫言在小学五年级时辍学,在农村劳动长达10年,主要从事农业,种高粱、种棉花、放牛、割草。在文革期间无书可看时,他甚至看《新华字典》,尤其喜欢字典里的生字。后来,莫言的母亲在邻居手中买来了一套范文澜的《中国通史简编》,莫言靠着这套书度过了文革岁月,接着又背着这套书走出家乡。至今莫言依然认为《中国通史简编》是对他影响最大的书。

军旅

1976年莫言加入中国人民解放军,历任班长、保密员、图书管理员、教员、干事等职。在部队担任图书管理员期间,莫言阅读了大量的文学书籍,将图书馆里1000多册文学书籍几乎全部看过。他也看过不少哲学和历史书籍,包括黑格尔的《逻辑学》、马克思的《资本论》等。 1982年,莫言被提为正排级干部,部队恢复授衔时,莫言被授予上尉军衔,后晋升少校 。1983年5月,莫言调到延庆总参三部五局宣传科任理论干事。 1984年秋,著名作家徐怀中在解放军艺术学院创建文学系,他看到莫言的《民间音乐》后,十分欣赏,破格给了莫言参加考试的机会,莫言顺利考入解放军艺术学院文学系。

家庭

1979年,莫言和同乡的女子杜勤兰结婚,1981年,女儿管笑笑出生。

成名

1985年初,莫言在《中国作家》杂志发表《透明的红萝卜》而一举成名。 同年,冯牧在北京华侨大厦主持莫言创作研讨会,汪曾祺、史铁生、李陀、雷达、曾镇南都高度评价了《透明的红萝卜》。 1985年底,张洁在西德出席交流活动时,被问到1985年中国文坛有什么大事发生,她说中国文坛的大事就是出现了莫言。张洁形容《透明的红萝卜》是一个天才作家诞生的重要信号。 1986年,莫言在解放军艺术学院文学系毕业。同年在《人民文学》杂志发表中篇小说《红高粱》引起文坛极大轰动。 1987年,莫言的中篇小说《欢乐》发表在《人民文学》杂志一、二期合刊上,由于当时的“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运动而遭到批判,《人民文学》杂志主编刘心武遭到停职调查,这期刊物也被收回销毁。 1988年4月,莫言发表长篇小说《天堂蒜薹之歌》,后来这部社会批判作品受到当时的政治风波影响,一度只能在港台出版。美国著名汉学家葛浩文在看到这部小说后,感到非常震撼,决定开始翻译莫言小说,葛浩文也成为了日后莫言作品走向世界的功臣。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后,诺贝尔奖官网摘录了《天堂蒜薹之歌》一章节,作为对莫言作品的介绍。

研究生班

1988年秋,莫言参加了中国作协委托北京师范大学办的研究生班,当时同期的同学有毕淑敏、刘震云、虹影、严歌苓、余华、迟子建等,莫言和余华同住一宿舍两年。 在鲁迅文学院期间,莫言创作了长篇讽刺小说《酒国》,被葛浩文誉为创作手法最有想象力、最为丰富复杂的中国小说。 1991年,莫言在北京师范大学鲁迅文学院创作研究生班获得文艺学硕士学位。

扬名海外

1992年,莫言作品的第一部英译本中短篇小说集《爆炸》(Explosions and other stories)在美国出版,由Janice Wickeri和Duncan Hewitt翻译。美国重量级文学评论杂志《World Literature Today》曾评价说有福克纳,莫言带领读者进入一个想象力鲜活丰富、圆满自足的世界。 1993年,由葛浩文翻译的《红高粱》英译本在欧美出版,引起热烈回响,被《World Literature Today》评选为“1993年全球最佳小说”。《纽约时报》评论说,通过《红高粱》这部小说,莫言把高密东北乡安放在世界文学的版图上。 1994年,日本作家大江健三郎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他在获奖演说中提到有些机构经常把他和韩国的金芝河、中国的莫言相提并论。 2000年,莫言的《红高粱》入选《亚洲周刊》评选的“20世纪中文小说100强”(第18位)。 2001年,莫言的《红高粱》成为唯一入选《World Literature Today》评选的75年(1927-2001)40部世界顶尖文学名著的中文小说。 2003年,莫言的短篇小说集《师傅越来越幽默》在美国出版,美国《时代周刊》评论说莫言是诺贝尔文学奖的遗珠。 2005年,《檀香刑》全票入围茅盾文学奖初选,当时获奖的`呼声很高,最后却意外地以一票之差落选,无缘奖项。《檀香刑》的落选也再次引发了文学界关于茅盾文学奖的争议。同年,莫言获得意大利诺尼诺国际文学奖,评委会赞扬他的作品“语言激情澎湃,具有无限丰富的想象空间”。 2007年,莫言从《检察日报》调到文化部中国艺术研究院工作。 2012年10月11日,瑞典文学院宣布中国作家莫言获得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奖理由是通过幻觉现实主义将民间故事、历史与当代社会融合在一起。

荣誉校长

2013年10月30日在北京国子监举行了一场开学典礼,开学的是中国首家培养网络文学原创作者的公益性大学――网络文学大学,而该校的名誉校长正是莫言。

个人作品

1981年开始创作生涯。迄今有长篇小说11部,中篇小说25部,短篇小说75篇。 1981年秋,在河北保定市的双月刊《莲池》第5期发表处女作短篇小说《春夜雨霏霏》。 1982年,在《莲池》第二期发表短篇小说《丑兵》、第五期发表短篇小说《为了孩子》。 1983年春,在《莲池》二期发表短篇小说《售棉大路》并被 《小说月报》转载。秋,在《莲池》五期发表短篇小说《民间音乐》,此文得到老作家孙犁赏识。 1984年春,在《长城》双月刊二期发表小说《岛上的风》、五期发表《雨中的河》。 1985年春,在《中国作家》二期上发表中篇小说《透明的红萝卜》,引起反响,《中国作家》组织在京的作家与评论家在华侨大厦举行讨论会讨论该作。是年,在多家刊物上同时推出中篇小说《球状闪电》(收获)、《金发婴儿》(钟山)、《爆炸》(人民文学)、及短篇小说《枯河》(北京文学)、《老枪》(昆仑)、《白狗秋千架》(中国作家)、《秋水》(奔流)等。 1986年春,小说集《透明的红萝卜》由作家出版社出版。在《人民文学》第三期发表中篇小说《红高粱》。随即发表系列中篇《高粱酒》(解放军文艺)、《高粱殡》(北京文学)、《狗道》(十月)、《奇死》(昆仑),同时还发表中篇《筑路》(中国作家),短篇小说《草鞋窨子》(青年文学)等。 1987年春,长篇小说《红高粱家族》由解放军文艺社出版。中篇小说《欢乐》在《人民文学》一、二期合刊发表,受到批评,事过多年,始有作家和评论家对该作得新评价。秋天,中篇小说《红蝗》发表([收获]三期),该作因强烈的个性风格和大胆和亵渎精神,连号称新潮的评论家也不能接受,纷纷著文批评。 1988年,在《十月》杂志发表长篇小说《天堂蒜薹之歌》,同年四月,由作家出版社出版单行本。《青年文学》第十发表《复仇记》、《马驹横穿沼泽》(这两篇收入《食草家族》)。秋天,山东大学、山东师范大学在故乡高密联合召开“莫言创作研讨会”,有关论文汇编成《莫言研究资料》由山东大学出版社出版(1992.8)九月,考入北京师范大学创作研究生班。小说集《爆炸》由解放军出版社出版。 1988年秋,长篇小说《十三步》首发(文学四季)随 即由作家出版社出版。 1989年4月,中短篇小说集《欢乐十三章》由作家出版社出版。六月,在《人民文学》发表中篇小说《你的行为使我恐惧》。冬天,开始创作长篇小说《酒国》。 1990年,中篇小说《父亲在民夫连里》在《花城》发表,继续创作《酒国》。 1991年春,在高密家中创作中篇小说《白棉花》(花城)、《战友重逢》(长城)、《怀抱鲜花的女人》(人民文学)、《红耳朵》(小说林),夏天,创作《神嫖》、《夜渔》、《鱼市》、《翱翔》等短篇小说十二篇。秋,中短篇小说集《白棉花》由华艺出版社出版。 1992年,创作中篇小说《幽默与趣味》(天津小说家)、《模式与原形》、《梦境与杂种》(钟山)。 1993年,二月,长篇小说《酒国》在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三月,中篇小说集《怀抱鲜花的女人》由社科出版社出版。十二月,长篇小说《食草家族》由华艺出版社出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短篇小说集《神聊》。 1995年春节,在高密创作长篇小说《丰乳肥臀》。秋,五卷本《莫言文集》由作家出版社出版。冬,《丰乳肥臀》在《大家》连载。单行本由作家出版社出版。 1997年创作话剧《霸王别姬》(与人合作)。 1998年,发表中篇小说《牛》([东海]六期,[小说月报]九期、[小说选刊]九期转载)、《三十年前的一场长跑比赛》(《收获》六期,短篇小说《拇指铐》([钟山]一期,[小说选刊]转协)、《长安大道上的骑驴美人》([钟山]五期)、《白杨林里的战斗》([北京文学]七期)、《一匹倒挂在杏树上的狼》([北京文学]十期 )、《蝗虫奇谈》(山花,小说选刊五期选载)。十二月,人民日报出版社出版散文集《会唱歌的墙》。 1999年,发表中篇小说《师傅越来越幽默》([收获]二期)。《我们的七叔》([花城]一期),短篇小说《祖母的门牙》([作家]一期),另有中篇小说《野骡子》、《司令的女人》[收获]、 《藏宝图》[钟山]发表,短篇小说《儿子的敌人》[天涯]、《沈园》[长城]发表。三月,海天出版社出版长篇小说《红树林》。十二月小说集《长安大道上的骑驴美》人由海天出版社出版。 2001年,长篇《檀香刑》由作家出版社出版, 出版后引起了文学界的再度热议,后获得台湾联合报读书人年度文学类最佳图书奖。在《山花》第一期发表短篇《倒立》。 2002年他与阎连科合作长篇《良心作证》,由春风文艺出版社出版,中篇《扫帚星》在《布老虎中篇小说春之卷》发表。长篇小说集、小说、散文集《红高粱家族》、《酒园》、《拇指拷》、《清醒的说梦者》、《罪过》、《师父愈来愈幽默》、《透明的红萝卜》在山东出版社出版,散文集《清醒的说梦者》,《什么气味最美好》分别由山东文艺出版社和海南出版社出版。 2003年,长篇《四十一炮》由春风文艺出版社出版。在《收获》第五期发表短篇《木匠与狗》。散文集《小说的气味》在春风文艺出版社出版,散文集《写给父亲的信》、小说集《藏宝图》也出版与此。 2006年在作家出版社出版长篇《生死疲劳》。散文集《北海道随笔》在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2007年,散文全集《说吧,莫言》在海天出版社出版。2009年10月,在《人民文学》杂志发表自传体小说《变》,单行本在2010年由海豚出版社出版。 2009年12月,出版长篇小说《蛙》。 2012年10月,出版剧本《我们的荆轲》。 2013年4月19日,作家莫言携新书《盛典――诺奖之行》亮相第23届全国图书交易博览会现场,讲述自己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后趣味点滴,揭秘其诺贝尔文学奖领奖之行。

文学特点

魔幻现实主义 诺奖评委会前主席谢尔・埃斯普马克曾说,魔幻现实主义这个词会让人们错误地将莫言和拉美文学联系在一起。但是莫言的写作虽然受到了马尔克斯的影响,但莫言的幻觉现实主义主要是从中国古老的叙事艺术当中来的,比如中国的神话、民间传说,例如蒲松龄的作品。莫言将中国古老的叙事艺术与现代的现实主义结合在一起。马尔克斯和君特・格拉斯的对他影响不是直接的,他们真正的重要性在于让中国式的故事讲述方式变得合法了,他们让中国作家知道可以利用自己的传统艺术写作。所以,将虚幻的与现实的结合起来是莫言自己的创造,因为将中国的传统叙事艺术与现代的现实主义结合起来,是他自己的创造。 意识流 莫言在自己的小说里大量运用了意识流的手法,包括内心独白、多视角叙事、慢镜头描写、意象比喻、自由联想等等,代表作品如《红高粱》《枯河》《球状闪电》《爆炸》《欢乐》《红蝗》等。 著名文学评论家雷达曾说,《红高粱》通过戴凤莲和余占鳌的故事,以时空错乱的顺序,借用意识流的表现方法,叙述了昔日发生在山东某乡村的一曲生命的颂歌。 1987年莫言发表在《人民文学》杂志的中篇小说《欢乐》曾引起文坛较大争议,由于小说中赤裸裸的描写和“那些超时空的变换,那些人称的跳跃,那些几乎是不加节制的意识流”,令到当时很多保守派文人无法接受,《欢乐》也成了“资产阶级自由化”的批判对象。当时《人民文学》杂志的主编刘心武遭到停职检查。1996年余华重提这篇小说,特意撰文支持莫言,他在《谁是我们共同的母亲》一文中说,莫言对事物赤裸裸的描写激怒了那些批判者,而他却因为这篇小说中的母亲形象而流下了眼泪。 黑色幽默 莫言的短篇小说集《师傅越来越幽默》在美国出版后,引起美国文坛不小回响。美国评论家认为莫言的作品充满现实主义和黑色幽默,莫言的大多数作品,令人回想起了俄罗斯作家弗拉基米尔・沃伊诺维奇的一句话――现实即是讽刺。 法国文学评论家认为,莫言的作品巧妙避开了时下的各种问题,通过一个个匪夷所思的黑色幽默故事,让人们去反思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一些问题。通过讽刺手法的运用,莫言让读者从书中阅读出社会的阴暗面。 对于自己作品中的幽默成分,莫言曾说:“人在非常痛苦的时候会产生一种幽默感,这种幽默是老百姓使自己活下去的一种方式,是解脱自己、减轻压力和安慰自己的一种方式。” 卡夫卡式荒诞 莫言的中篇小说《幽默与趣味》经常被拿来与《变形记》作比较。他的《小说九段》也被认为是卡夫卡式的荒诞寓言。西班牙凯拉斯出版社创始人安赫尔・费尔南德斯曾说,莫言的文学作品令人们想起两位熟悉的作家,仿佛是在同时阅读卡夫卡和加西亚・马尔克斯的作品。 弗吉尼亚大学中国文学教授查尔斯・劳克林说,莫言的大部分小说有一种神话般荒诞的特质。 著名文学评论家陈晓明认为,莫言《生死疲劳》是一个变形记的故事,卡夫卡的形而上的变形记,在这里被改变为一种历史的变形记,一个阶级的变形记,人在历史中的变形记。在这个意义,莫言把卡夫卡中国本土化了,并超越了卡夫卡。

作品争议

1997年,莫言以长篇小说《丰乳肥臀》夺得中国有史以来最高额的“大家文学奖”,获得高达十万元人民币的奖金。同年由于《丰乳肥臀》引发的巨大争议,莫言脱离军界,转至《检察日报》社工作,并为报社的影视部撰写连续剧剧本。 2001年,莫言的长篇小说《檀香刑》出版,引起文学界热议,当时有人认为莫言可以凭这部小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有的评论家甚至用“伟大”来形容这部小说。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全书网 » 莫言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