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凤县

本文核心词:来凤县。

来凤县

来凤县

来凤县(来凤县)

来凤县位于湖北省西南部,酉水上游,在湘、鄂、渝三省市交界处,索有“一脚踏三省”之称。北接咸丰县、宣恩县,西南邻重庆市酉阳县,东南邻湖南省龙山县。宋仁宗时置散毛司,以覃野毛为散毛宣抚使司。覃氏土司世据其地,雍正十三年改土归流,废散毛等土司。来凤全县国土面积 1342.05平方公里,总人口32.37万人,是全国第一个实行土家族民族区域自治的地方,全县有18个民族,少数民族占52.3%,其中土家族占29.54%,其次是苗族占22.3%。来凤也是全国文化先进县、体育先进县、连续四届的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先进集体,享有 “ 歌舞之乡 ” 的美誉,称为 “ 东方迪斯科 ” 的摆手舞,成为土家族艺术的代表;地龙灯、三棒鼓、哭嫁歌、南剧等民俗文化原汁原味,朴质清新。

目录历史地理区划资源历史

行政沿革

来凤县以翔凤山上飞来风凰的传说而得名,位于湖北省西南端,隶属于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 周为巴予国五溪地。 春秋战国属楚巫郡地。秦隶黔中郡。汉属武陵郡。 三国时属吴荆州武陵郡。西晋属荆州武陵郡。 南北朝:宋建平郡,齐、粱宜都郡,周为乌飞县地。 隋隶于清江郡。唐隶于施州。五代届羁麝感化州。 宋为富州,后为柔远州,仁宗时,置散毛司,以覃野毛为散毛宣抚使司。 元初为柔远州,后废州为散毛洞。至元三十一年,升为散毛府,属四川行省。至芷六年改为散毛誓崖等处军民宣抚司。 元末,明玉珍据蜀时,改为散毛沿边军民宣慰使司都元帅。 明初,复废司为师壁峒。洪武七年五月,改散毛沿边宣慰司,割其半为大田所,属四川重庆卫。 洪武二十三年废为散毛宣抚司,属湖广都司施州卫。 永乐二年五月置散毛长官司,属大田军民千户所。四年三月,升宣抚司。 清顺治初仍为散毛宣抚司,属施州卫。 雍正六年裁施州卫,属归州恩施县。雍正十三年改土归流,废散毛等七土司。 乾隆元年(1736年)建立来风县,属湖北布政使司施南府。 1911年(辛亥),九月初七日,施南反正,来凤独立自治。1914年,废府存县,来凤直隶于省。1915年,属荆南道。1926年改属施鹤道。1927年废道复隶于省。1928年,属鄂西行政区,来凤为特别小县。1932年,改鄂西行政区为第十行政督察区,仍辖施鹤道旧属各县。1934年,来凤为三等县。1936年,改第十行政督察区为第七行政督察区,仍辖原领各县。1945年,推行地方自治,定来风为三等县,属湖北省第七行政督察区。直至1949年,隶属未有变动。 1949年11月9日,来凤解放,隶湖北省恩施专区。1979年12月19日,国务院批准撤销来凤县建制,设立来风土家族自治县,隶恩施地区。1983年12月1日,撤销来凤土家族自治县,恢复来风县建制,隶鄂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

土司沿革

来凤在五代时期,属羁縻感化州,羁麻州县的土官凡得到朝廷的认可,便可世袭,自后逐步演化为土司制度。到明代,土司制度进一步发展,逐步完善,在来凤境内先后建立七土司,实行长达数百年,对土家族的形成起了重要的作用。 散毛宣抚司 覃氏土司世据其地。其地域相当于今天的翔风镇,接龙桥、三胡及绿永区的茅坝,上寨、龙咀一带。司治在今猴立堡老司城。宋仁宗时置散毛司,以覃野毛为散毛宣抚使司。元初为柔远州,寻废为散毛峒。至元三十一年五月,散毛峒主覃顺给朝廷贡方物,升其峒为散毛府,属四川行省,并置大旺宣抚司。至元(后)年间,置神壁峒宣慰司,寻政宣抚司,领师壁镇抚所,师罗千户所。至正六年,“散毛峒全在叛,招降之”,立散毛誓崖军民宣抚司。至正十一年,立长官司四,巡检司七。明玉珍据蜀时,改为散毛沿边军民宣慰使司都元帅。明初,复废为师壁峒。洪武七年五月,改散毛沿边宣慰司,割其半为大田千户所,编户一里,领龙潭、大旺二安抚司,属重庆卫。洪武二十三年,废为散毛宣抚司,属湖广都司施州卫。领大旺安抚司、东流、腊壁蛮夷长官司,卯洞司、漫水司、百户司。永乐二年五月,置散毛长官司,属大田军民千户所。四年三月升宣抚司,领龙潭、大旺二安抚司,东流、腊壁二蛮夷长官司。清顺治初,仍为散毛宣抚司,领犬旺等司如故。康熙时,“宣抚使覃勋麟从讨吴逆有功,封镇远将军,沙溪六峒属焉,俱隶荆州府,寻改守备,领各司”。 大旺安抚司 田氏土司世据其地。其地域相当于今社潭壤河以西的大河区辖地及老峡河以南的旧司区所辖地域。司治先后设于今旧司和黄土乡。宋熙宁六年,章惮经制溪峒,始纳土为大翁迎峒,属师壁峒安抚司。元至元三十一年,置宣抚司。明玉珍据蜀时,亦置大旺宣抚司,以田驴蹄什用为太旺宣抚使。明初因之,属四川行省。“洪武四年,宣抚使田驴蹄归明寻叛。六年,仍置宣抚司,再叛”。“=十三年,凉国公蓝玉定其地,置千户所镇之。永乐二年,令领东流、腊壁二长官司,与龙潭司俱隶猷毛。五年,省入大田所,改安抚司,编户三里,寻政蛮夷官司。清顺治初年,仍为安插司。 东流蛮夷长官司 其地域相当于今高洞区、旧司区东流坝,革勒车区的革勒、太平、文坪、鼓架驶接龙桥区的尚家洞、马鬃岭一带。司治在今东流司大岩村。 腊璧蛮夷长官司 其地域相当于今老峡河以北的旧司区辖地,社潭溪河以东的’大河区辖地以及革勒车区的高山乡一带。司治在今水田乡腊壁司村。以上两司俱为田氏土司世袭,为大旺司分族,元末置。东流司自田铭始,腊壁司自田太旺始。永乐二年,令大旺宣抚司领东流、腊壁二长官司。宣德二年,设东流、腊壁二蛮夷官司,俱隶散毛。清初仍之。 卯洞、漫水、百福司 向氏土司世据其地。卯洞司治先后设于今百福司天井坝、截盗河,坟山坝。原地域相当于今河东、枫洞、高洞、安抚司、观音坪、荆竹、五台等7个乡,改土归流时其地域仅只相当于今百福司镇的月亮、高洞两乡及枫洞乡的新才沟一带。漫水司治在宣抚堡,其地域相当于今兴隆,鱼塘,漫水,三坝、洗车及绿水区的五台一带。百户司治先后设于拦河百户溪和今百福司,其地域相当于今百福司镇的观音坪、剂竹、枫洞,河东一带。三司沿革失考,正史均不见载。惟康熙《卯洞司志》称其自唐宋迄元,世授宣抚使,守镇边夷。明永乐七年,向喇喏因功受奖,除赦设流官经历,并附百户外,分建新寨、江口二峒连司长官,设立五营七寨及总理、佥事二员。明正统年间,向那吾任事,添设前、后、左、右、中五营,同姓分十二房。据同治县志载,卯洞司向贵什始,漫水司向宗烈始,百户司向麦始。

地理

位置

来凤县地处湖北西南,东南接湖南龙山、西南邻重庆酉阳,东北与本省宣恩相交,西北与本省咸丰交界,素有“一脚踏三省(市)”和“湖北西大门”之称。来凤历来是三省(市)边区交通要冲和重要的物资集散地,史称“川湖肘腋,滇黔咽喉”,享有“小南京”美誉。地跨东径109°00′ ―109°27′,北纬29°06′―29°40′,总面积1344平方公里。

地形

来凤县地域南北狭长,北半部东西稍宽,南半部东西扁窄,呈栎树叶形。武陵山余脉分南北两支成钳型走向横贯全县,酉水河沿东部由北向南流经县域。全县地势西北高,东南低,西北部群山绵延,东南部多盆地平坝,全县最高海拔1621.30米(大河镇天山坪大尖山),最低海拔339.90米(百福司镇金龙滩),平均海拔680.00米,县城海拔458.25米,海拔800米以下的低山平坝占全县总面积的78%,居住人口占总人口的87%。

气候

来凤县气候属亚热带大陆性季风湿润型山地气候,年平均降雨量1400毫米,日照1400小时,平均温度15.8℃,无霜期256天,气压16.2毫巴,相对湿度81%,具有夏无酷暑、冬无严寒、温暖湿润、四季分明、雨量充沛、雨热同期特点。因地貌、地势等非地带性因素的影响,又具有气候环境多样、垂直差异明显的立体气候特征。海拨800米以下的丘陵低山气候温暖,四季分明,属亚热带季风湿润型山地气候。海拨800米至1200米的高山气候温和,春迟秋早,类似暖温带-亚热带季风湿润型山地气候的过渡带。海拨1200米以上的高山气候寒冷,四不太分明,类似暖温带季风湿润型山地气候。

区划

来凤县下辖翔凤镇、绿水镇(2011年11月13日撤乡设镇)、漫水镇、百福司镇、大河镇、旧司镇(2013年1月3日撤乡设镇)、三胡乡、革勒车镇等8个乡镇,203个村,1844个村民小组,48个居民小组;另有胡家坪林场、白岩山药材场、磨坡农场等三个国营场圃。县城翔凤镇。 翔凤镇 翔凤镇镇政府驻接龙桥,人口103000人,面积136.4平方千米。辖4个居委会、27个村委会:精神堡、育红桥、三光坪、花园堡、枫香、香花、白岩、老茶、何家坡、马鬃岭、关口、小河坪、马家园、白杨坡、大垭口、老寨坪、冯家坪、桂花树、黄茅坪、老虎洞、中华山、望水、河坪、旗鼓寨、师立坪、竹坝、梅河、沿山坝、车大坪、檀木湾、红岩堡。 翔凤镇是来凤县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坐落酉水河畔。地处东经109度18分―109度27分,北纬209度25分―290度36分,东西宽15公里,南北长25公里,国土面积137.37平方公里,东与湖南省龙山县一水相隔,南与本县绿水乡交界,西与本县三胡乡、旧司乡毗邻,北与宣恩县李家河乡接壤,是鄂、湘、渝三省(市)边区的交通枢纽和传统的物质集散地, 209国道穿城而过。 翔凤镇现辖4个社区,28个村,242个村(居)民小组,居住着汉、土家、苗、回、侗等民族,总人口10.2万人。全镇耕地面积41721万亩。全镇平均海拔596米,属中亚热带季风湿润型山地气候,四季分明,雨量充沛,年降水量1394.5毫米,年平均气温15.9℃,粮油作物以水稻、油菜为主,经济作物主要以生姜、辣椒、大棚蔬菜、大头菜、?头、魔芋、崭獭?阻帧⒌氐酪┎奈主,其中生姜因块大无筋形似凤凰头又名“凤头姜”,肉质脆嫩,富硒多汁,是翔凤镇的一大特产,被称为全国绿色食品的第一姜。全镇基本形成了以干鲜果、大棚蔬菜 、畜牧、水产养殖、花卉盆景、生态观光农业六大产业为主导的独具特色的城郊农业。形成凤头食品、宗味食品、四海贸易、欣欣乳业、魔芋精加工、薯类精加工、等一批农产品龙头加工企业。2005年,全镇民营户达到3142户,民营企业达到85户,民营大户达到33户,销售收入过千万的企业3家,过500万元的5家,实现税金1170万元。全镇工业企业发展到33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7家,实现工业总产值8943万元。 按照“建好西大门,不丢湖北人”的要求,紧紧抓住发展第一要务,全力推进“一主三化”进程,经济建设和社会各项事业稳步前进,为实现“农业稳镇、工业富镇、科教兴镇、商贸活镇、依法治镇”奋斗目标打下坚实基础 。到2005年底 ,全镇工农业总产值达到3.34亿元 ,实现财政收入1209.32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913元,财政收入连续10年保持恩施州乡镇“十强”,先后被省、州人民政府授予“楚天明星镇”、“恩施第一镇”等光荣称号。 百福司镇 百福司镇镇政府驻百福司,人口30000人,面积185.7平方千米。辖1个居委会、23个村委会:百福司、新安、捏车坪、冉家、舍米湖、合光、沙道湾、石梁子、观音坪、梅子动、拦河、廖家坝、堡七、斧头落、新才沟、岩坝子、荆竹堡、可洞、安家堡、木车坝、洞塘坝、安抚司、怯道河、高洞。 来凤县百福司镇位于湖北省恩施州西南部,地处鄂、湘、渝三省(市)交界之地,东与湖南龙山县接壤,西与重庆酉阳县毗邻,素有“一脚踏三省”之称。 地跨东经109°07′至109°21′,北纬29°04′至29°07′,全镇国土面积184.13平方公里,南北长20公里,东西宽约15公里。酉水河由北向南穿镇而过,怯道河从西向东横贯全镇,两水系于百福司集镇相汇,再向东流入重庆酉阳县境内。两水之上,架四座石拱桥连接鄂、湘、渝。酉水乘船可达湘、渝,公路可直通黔、蜀,水陆交通方便。 百福司镇历史悠久 。据康熙《卯洞司志》载 ,自唐、宋迄元,世授宣抚使,镇守边夷,几百年来承袭土司制度,至清雍正十三年“改土归流”,废土司制度,设智乐里(漫水司)、勇敬里(百户司)和仁育里(卯峒司)。后,因“户”与“福”谐音,且取福有吉祥之意,改百户司为百福司。百福司又名卯洞,因此地有一天然伏流洞,酉水伏流200余米,从洞口相望,可见卯时光亮,故名曰“卯洞”。建国初期,设卯洞区,下辖13个乡;1958年10月撤卯洞区,设卯洞公社,下辖11个管理区;1984年,经湖北省人民政府批准,改县辖镇,定名百福司镇,下辖6个乡(1997年改设管理区,2003年撤销)。 百福司镇属二高山地区,平坝与山地面积比为1:7。地势西高东低,峻岭重叠,沟壑纵横。全镇平均海拔389米,最高海拔1127米,最低海拔339.90米。 百福司镇气候温和,雨量适中,阳光充足。年日照时数1260小时,无霜期269天,年平均降雨量1494毫米,年平均气温16.8℃至18.5℃。 农作物以水稻 、玉米 、薯类为主,林业和土特产以松、杉、油桐 、花生、中药材等较好 ,其中“金丝桐油”闻名中外,1958年,政务院总理亲笔题写并授予“金丝桐油,名冠全球”锦旗。 百福司镇是土家族的聚居地 。彭 、田、向氏等土家族人世居其地,为恩施州土家族居住最集中之地,民风民俗浓厚淳朴。好客、朴实、勤劳的土家山民世代传承,凝结了深厚的民族文化、习俗底蕴,有众多的自然人文景观。土家人熏大块腊肉,吃鼎罐饭,饮包谷酒,喝油茶汤,跳摆手舞,盖土花被,住吊脚楼,是酉水流域土家族保留风俗习惯最为完整的地方。民间工艺以纺织“西兰卡普”和竹篾编扎最为著称。 大河镇 大河镇镇政府驻大河坝,人口48000人,面积320.2平方千米。辖1个居委会、37个村委会:大河坝、白水泉、芭蕉溪、桐子园、黔江洞、大坟山、马家园、小梅庄、社潭溪、枫香坪、张家界、沙坝、杉木塘、茶园、富绕、五道水、龙潭坪、老板沟、茶园坡、两河口、张家坡、冷水溪、独石塘、楠木坪、狮子梁、杉木溪、满店、板沙、白果、落鼓塘、竹山、施南坡、拦马山、三函槽、牡丹坪、车洞湖、中坝、漫水塘。 大河镇位于来凤县西部,分别与本县旧司乡、百福司镇、绿水乡、革勒车乡 、咸丰县甲马池镇 、丁寨乡 、重庆市酉阳县兴隆镇 、木叶乡等八个乡镇接壤 。全镇国土总面积317.5平方公里 ,占全县国土面积的23.5%。大河镇属全省100个重点建制镇之一 ,现辖40个村民委员会 ,1个居民委员会,349个村民小组 ,总人口48200余人(其中集镇人口11000余人),占全县总人口的17.2%。2005年全镇财政收入239.51 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574元。 来(凤)酉(阳)公路从大河镇中南部穿过。大河镇人民政府驻地距县城38公里,距渝东酉阳县城112公里 ,距咸丰县城60公里 。 发源于大河镇天山坪的两条河流流经大河镇 ,怯道河流经漫水塘村 。境内有大小水库3座,人工渠道19条6.8万米,大小塘堰3口,可灌溉农田800公顷。大河镇最高点天山坪大尖山海拔1621.3米 (也是来凤县的至高点) 最低海拔380米,平均海拔670米。全镇耕地面积49417.51亩,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属高山、二高山地区。气候属中亚热带大陆季风湿润型气候,具有温暖湿润 、四季分明 、雨量充沛、雨热同期等特点。适宜烟叶、茶叶、药材、油桐等多种经济作物生长;适宜水稻、玉米等多种粮食作物生长。大河镇林木茂盛,境内自然景观独特 ,野生动 、植物资源种类繁多,分布面广。国家保护野生动物主要有麂子、獐子、小灵猫、大鲵、穿山甲、五步蛇、红腹锦鸡等,近几年曾发现有金钱豹在两河自然保护区出没;珍稀野生植物主要有红豆杉、银杏、水杉、马褂木、杜鹃等,老板沟村现有上千亩的红豆杉群落。 已形成了五大基础产业 。一是烤烟种植近10000亩;二是藤茶、绿茶各建有基地5000亩,有“藤茶之乡”之称;三是以牲猪、湖羊为主的畜牧业不断壮大 ,年出栏10万头(只) ;四是药材种植面积已达20000亩;五是楠竹产业稳步发展。大河集镇功能不断完善,每月逢古历2、5、8日赶集,市场非常繁荣。 绿水乡 绿水乡政府驻上寨,人口21000人,面积94.6平方千米。辖1个居委会、17个村委会:上寨、四合、沙子田、大堰塘、拦马山、大坪、小坳、周家湾、老鹰岩、新溪沟、梅子树、香沟、贵帽山、施南坪、田家寨、康家沟、体河、老寨。1975年将城关区的田家寨、施南坪、体河、康家沟、上寨、茅坝和旧司区五台组成绿水公社,1984年改绿水区,1996年改乡。位于县境中部,距县城20公里。面积96.6平方公里,人口2.1万。来智公路过境。辖施南坪、体河、田家寨、康家沟、周家湾、香沟、梅子树、老鹰岩、新溪沟、贵帽山、老寨、四合、沙子田、大坪、小坳、芭蕉坪、拦马山、大堰塘18个村委会。农业以水稻、苞谷、红苕、洋芋种植为主。矿产有烟煤,是县主要产煤区。 漫水乡 漫水乡政府驻凉水井,人口21000人,面积136.8平方千米。辖1个居委会、13个村委会:新拱桥、兴隆、枫木、苏家坪、新拱桥、社里坝、东山坪、鱼塘、桶子、油房坳、赵家坡、枣木垭、胡家坝、龟塘。漫水乡位于武夷山区南麓,地处来凤县的西南部,全乡地势狭长,呈南北走势,东南与湖南龙山毗邻,西北与本县百福司镇、绿水乡接壤。漫水乡属于二高山地区,气候为典型的亚热带季风湿润型山地气候。境内山峦起伏,雨量充沛,溪流潺潺,土地肥沃,植被丰富,适宜于各种生物的成长。 全乡国土面积137平方公里,下辖13个村民委员会,173个村民小组,21000余人,其中集镇常住人口2000余人。2005年财政收入114万元,农民人均收入达到1638元。 境内盛产誉满中外的金丝桐油,曾创造过万担桐油下荆楚的盛况,有美味爽口的金薯粉丝,有国家一级保护植物――南方红豆杉,有几度引来洋专家探幽寻宝的磨刀溪大溶洞…… 修建塘口电站而形成的库区水质清澈,风光旖旎,乘坐机帆船缓缓穿行于酉水河中,可…

资源

来凤土地肥沃、资源丰富,众多土特产堪称物华天宝,名扬天下。耕地盛产粮油,山上多松、杉、樟、竹,金丝桐油以“全国质量第一”而声名远播,桔、桃、李、梅、核桃、板栗等干鲜果驰誉边区,云贵型烟叶醇厚芳香,“凤头生姜”、大头菜、凤椒、大白菜、松花皮蛋、竹器等畅销省内外。水牛、麻鸭、黑猪为湖北省优良品种。境内河溪纵横,有大小河流25条,长487. 5公里,水能蕴藏量80832千瓦,可开发7.95万千瓦。地下矿藏主要有原煤、铁、铅锌矿、紫砂陶土、重晶石、方解石等二十余种。其中陶土探明储量1000多万吨,重晶石以量大质优列全国县市前茅,极具开发前景。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全书网 » 来凤县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