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应如何撰写

本文核心词:教材分析怎么写。

教学设计应如何撰写

在常规的教学管理中,教育部门会定期检查或抽查教师的备课簿。笔者多年来参与这项工作时,总会发现教师临时突击备课,应付检查的现象屡禁不止。每当批评这种现象时,也总会有一两个不以为然的教师发出这样的声音:”备教案增加教师负担。”原以为是这师德、师风的下降,但调查后发现,下这种结论不免过于武断,不得方法要领的备课确实让教师们苦不堪言。要想给教师的备课”减负”,需要引导教师正确认识教学设计,把握教学设计的撰写方法。

一、更新教育教学理念是前提

新课程改革实验中,教学设计逐渐代替了教案,其主要原因是教育理念的变化。传统的课堂以教师为中心,以教师的”教”为主,所以教师课前准备的是”教案”。新课程改革后,课堂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充当的是引导者、组织者、学习协同者的角色,包含”教”与”学”的教学设计就应运而生了。”教学设计”是指运用系统方法,将教学理论与学习理论的原理转换成对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的分析、教学策略与教学媒体的选择、教学活动的组织以及教学评价的实施的过程。如果一位教师没有更新教育理念,还以教师为课堂主体,学生被动地接收知识,无论他怎样设计,还是教案,而不是教学设计。

二、正确进行教学前需分析是基础

教学前需分析主要指深入教学工作实际,通过细致的调查研究来确定学习需要、学习内容和学生特征,并以此作为教学设计的依据。但往往这些最易流于形式,教师们要么不懂得怎样分析,要么把握不准,从而造成误解:八股文般的分析,增加负担!

1.教材分析

新课改以后,教材与过去相比变化很大,但很多教师教材写什么就教什么,不去了解教材变在哪里,为何而变。教师只有认真分析教材的作用和地位,分析某节课具体的教学内容、建立起知识点的内在联系,才能准确理解、吃透教材。教师还要分析编者的用意。只有多对比同一知识,新旧教材或不同出版社教材的变化,从教材中教学活动的安排去揣摩编者的良苦用心,教师才能知道从什么角度去落实新课程理念。

2.学生分析

许多教师往往认为学生都是这个班的学生,没什么好分析的。其实,学生分析不是指分析学生的所有特征,而是指分析所备的这节课的知识内容,学生的实际能力水平、学习兴趣、学习风格等。毕竟每节课都是同一批学生,要有针对性确实不易,我们可采用”逆推思维”,也就是想好这节课自己准备怎样教,从学生特征上找到的依据是什么。比如,在教学中有一个环节准备让学生上来介绍自己的作品,我认为这样做学生会踊跃参与的,依据就是我班的学生好表现、喜欢交流。这样,学生分析就成了教学方法和策略采用的依据。

3.教学目标分析

对教学目标的分类,最著名的就是布卢姆所提出的分类方法。他把整体目标分为认知、动作技能、情感三大领域,其中,认知领域又分为知道、理解、运用、分析、综合和评价六个层次。在传统的以教为主的教学模式中,教学目标多侧重于认知领域的知识目标。新课程提出了”三维目标”。现在又有一些专家学者多加一项”行为与创新”,把”三维目标”发展到”四维目标”。还有一些专家学者认为教学目标不能人为地割裂,应还原为整体的目标。面对这些分类,教师们有些迷茫,教学目标应如何分析?笔者认为,尽管对教学目标的分析有不同看法,但相对普通教师而言,直接采用新课程提倡的”三维目标”分类法,比较容易全面、客观、规范地分析教学目标。

(1)”三维目标”为何必要

如何理解”三维目标”?在此,我们不妨做个假设:有一种学生学习成绩非常好,每次考试都得满分,也就是我们传统评价中的优生,他们达到了第一维”知识与技能”目标;有一种学生反应总是迟钝点儿,知识掌握得慢,每次考试都不及格,这应该是我们传统评价中的差生,但他学习方法和过程是正确的,我们就不能把他当成差生,因为这样的学生达到了第二维”过程与方法”的要求;还有一种学生,知识掌握得不好,学习方法也不对,但他是认真的、要求上进的、遵纪守法的,我们也不能把他当成差生,应该评价这样的学生达到了第三维”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要求。当然,一个真实的学生不会是这三个极端,而是在这个三维空间中的某个位置。既然教学目标是评价教学有没有达到预定效果的依据,那么,我们就应用这三把尺子衡量学生的学习有没有达到我们的教学目标要求。

(2)”三维目标”如何描述

对教学目标的阐述一般采用ABCD描述法。A阐明教学对象,即学生;B说明通过学习后,学生能做什么;C说明行为变化是在什么条件下产生的;D为达到所要求行为的程度。

在”三维目标”的描述中,教师们最容易出问题的是”过程与方法”,往往忘记了它是教学目标,写成了对教学过程与方法的描述,如”让学生进行讨论,谈谈对电脑的认识”。这不是目标,只是教学的一个环节,这个过程背后隐藏的教学意图才是教学目标。还有一个问题是教学目标空洞,把目标分析成不可能达到的、没法落实的任务,使教学目标成为摆设。如”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计算机使用习惯”。小学信息技术《伙伴任我加–画图中的复制和移动》一课的’教学目标值得参考。

知识与技能:掌握通过菜单对图块进行复制、粘贴的操作;知道Ctrl+拖放的快捷复制方法;学会在不同文件之间进行图块复制;理解复制时各个操作的含义。

过程与方法:能尝试运用所学的多种技术组合解决问题;能在遇到问题时主动向同学或老师求助。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小组合作中能树立大胆表达自己观点及团结合作的意识;能感受家庭的温暖,认同爱家、尊敬父母的情感。

4.重点、难点分析

在重点和难点的描述上,应该描述的是教学内容本身,而不是教学过程。重、难点分析后,在后面的教学过程设计中就应体现如何突出重点、如何突破难点,否则就变成了为分析而分析。还需注意的是,重点不一定是难点,难点也不一定是重点。如果难点是本课的重点,那么在后面的教学过程中就应加重教学力度,突出重点。对于不是重点的教学难点,在教学过程中则应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举重若轻的方法轻易过渡,而不是花大量时间和精力纠缠不清。

三、准确把握教学过程设计是关键

1.从”备知识点”转向”备教学活动”

细看教师们的备课簿,教师们所写的教学过程往往是书本上知识的罗列,甚至全抄教材上的解题步骤。有些新教师的备课簿则是备好上课时讲的每一句话。在一些教学报刊中发表的教学设计,有一定比例写成了教学实录,甚至”排演”了师生的对话台词。其实,这些都是错误的备课方法,焉能不越”备”负担越重?避免这些问题的一个办法,就是要把”备知识”转移到”备教师活动”和”备学生活动”上来(如以下案例)。

师:今天阳光灿烂,最适合郊游。下面,我们来跟小新一家到画图世界去郊游一番。(板书:画图)

课件介绍后,打开”公园”图片。学生产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

师(引导观察):怎么有株花开到路中间去了?它应该在花坛中才对啊。谁能想出办法,将它移到花坛中呢?

根据学生的回答操作(板书:选定、透明、撤消)。

学生运用已学知识动手操作。

设计意图:复习跟本课学习有关的画图技术,为新课练习与探究作铺垫。

2.从”知识讲授者”转向”探究学习的主持人”

传统的教学是教师在讲台上不厌其烦地讲授知识,所以教案中难免要备下非常多的讲授内容。新课程提倡以学生为主的自主学习、探究式学习,那么教师就应像一位活动主持人,用寥寥数语挑起学生的学习动机,指示探究的方向。所以在教学设计中备”活动主持人”也是一种”减负”,以下教学过程就很好地体现了教师的这种”活动主持人”身份。

师:现在给大家5分钟尝试一下能不能摸索出画图中是怎样复制的,将小花复制10株,放在花坛中。

学生自主探究尝试。教师给出三个提示:回想文件的”复制”、”粘贴”操作、看画图软件的”帮助”文件、小声问一问旁边的同学。

师:有同学已经学会复制的操作了。现在,我想看看你们找到的方法跟我的方法是否一样。

请学生到教师机上演示。教师板书相应步骤。

3.从”侧重单一目标”转向”多维目标并进”

教学过程应明显体现教学前需分析的结果,特别是在教学目标的落实上。在实践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最容易被教师忽略。下述教学过程则很好地体现了这一目标,值得参考。

师:有了这辆三人自行车,我们跟小新全家一起出发,游遍了公园,看到、学到了很多东西。现在,我们自己当一回设计师,把郊游的场景设计得更加丰富、美观,完成后创作一个你跟爸爸、妈妈去郊游的小故事,讲给同学听,看谁设计的家庭最温馨。

教师提供素材。学生利用素材设计、创作故事。

设计意图:鼓励学生发挥想象,综合运用所学技术进行自主创作。

师:完成的同学互相说说你的创作心得与故事。

推选优秀学生进行汇报。

设计意图:在创作故事中感受家庭的温暖,认同爱家、尊敬父母的情感。

四、撰写教学后记是习惯

教学设计的最后是教学反思,它是教师记录的、经教学实践检验后的教学经验和不足。经常性的反思有利于教师教育教学能力的提高。笔者认为,不必课课反思,有感触则记录,无则免。教师建立自己的教学博客,养成记录教学日记、教学故事、教学反思的习惯,是行之有效的提高自己教育教学水平的方法。

(作者单位:广东电白县教育局教研室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基金项目:全国教育科学规划教育部青年课题(ECA 090442)阶段成果。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全书网 » 教学设计应如何撰写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