喀斯特地貌简介

本文核心词:喀斯特地貌。

喀斯特地貌简介

我国是世界上喀斯特分布面积最大的国家,从热带到寒带各种喀斯特地貌类型齐全。喀斯特主要分布于广西、淇东,贵州、湘西、鄂西、山西等省区,此地处于我国第二地貌阶梯的东部,是人口比较稠密的地区。所以自古以来喀斯特与人们的生产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从公元前五一四世纪就出现有关喀斯特的记录,),为世界上喀斯特记载最早的国家。 明代徐宏祖所著的《徐霞客道记》系统地记载了我国南方喀斯特地貌的分布和区域特征。记载了洞穴形态、气象和水文情况,是我国古代最为系统的喀斯特著作〔幻。 18世纪末J9世纪初近代科学兴起,我国虽然是世界上喀…

云南石林:天下第一奇观 石林,地处滇东高原腹地,位于石林彝族自治县境内,距昆明市70余公里。石林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四季如春,是一个集自然风光、民族风情、休闲度假、科学考察为一体的著名大型综合旅游区。石林以喀斯特景观为主,以“雄、奇、险、秀、幽、奥、旷”著称,具有世界上最奇特的喀斯特地貌(岩溶地貌)景观,在世界地学界享有盛誉。

石林形成于2.7亿年前,经漫长地质演化和复杂的古地理环境变迁,才形成了现今极为珍贵的地质遗迹;它涵盖了地球上众多的喀斯特地貌类型,分布世界各地的石林仿佛汇集于此,其石牙、峰丛、溶丘、溶洞、溶蚀湖、瀑布、地下河错落有致,是典型的高原喀斯特生态系统和最丰富的立体全景图。

石林景区面积达1100平方公里,气势大度恢弘,保护区为350平方公里,山光水色应有尽有、各具特色。全区可分为八个旅游片区:石林景区、黑松岩(乃古石林)景区、芝云洞、长湖、飞龙瀑(大叠水)景区、圭山国家森林公园、月湖、奇风洞。其中开发为游览区的是:石林风景区(中心景区)、黑松岩风景区、飞龙瀑风景区、长湖风景区。

进入景区,仿佛步入时间的隧道,充分感受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悠游海底迷宫,峭壁万仞、石峰嶙峋,像千军万马,又似古堡幽城,如飞禽走兽,又像人间万物,惟妙惟肖,栩栩如生。 石林的魅力不仅仅在自然景观,还在于独具特色的石林撒尼土著风情。最有影响的是“一诗”、“一影”、“一歌”、“一节”。彝文记录的古老的撒尼叙事长诗《阿诗玛》被译成20多种文字在国内外发行,改编成中国第一部彩色立体声电影《阿诗玛》,享誉海外;撒尼歌曲《远方的客人请您留下来》名扬天下;每年农历六月二十四的彝族火把节是撒尼人传统的节日,摔跤、斗牛、火把狂欢节蔚为壮观,被誉为“东方狂欢节”。

贵州荔波:中国最美的地方之一

荔波县归属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与广西接壤。茂兰国家级喀斯特森林自然保护区就位于荔波县的东南部,它由东南部的

喀斯特森林区、甲良镇洞庭五针松保证点及小七孔喀斯特森林科学游览区三部分组成,总面积21285公顷。其中核心区5827公顷,缓冲区8910公顷,实验区4588公顷。

茂兰喀斯特森林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就开始吸引了一些国外的探险者和旅行者,但却很少为国人所知,穿越它至今仍然充满挑战。在2005年《中国国家地理》杂志主办的“中国最美的地方”评选中,贵州荔波击败了众多“资深”的名山胜地,以“榜眼”的身份获得网络人气奖,摘得“中国最美的森林”桂冠。

荔波喀斯特原始森林、水上森林和“漏斗”森林,合称“荔波三绝”。它们虽然生长在不同的空间,有的在山上,有的在水中,有的在“天坑”里,但都存活在贫瘠、脆弱的喀斯特环境中,都是石头上长出的森林。这也是人与自然和谐的奇迹。

根据喀斯特地貌形态与森林类型的组合,可将荔波喀斯特原始森林景观进一步分为漏斗森林、洼地森林、盆地森林、槽谷森林四大类。

漏斗森林,为森林密集覆盖的喀斯特峰丛漏斗,其树木密集,四周群山封闭,底部有漏斗式的落水洞,状若深邃的巨大绿色窝穴。漏斗底至锥峰顶一般高差150―300米,人迹罕至,万物都保持着原始自然的特色。

洼地森林,为森林广泛覆盖的喀斯特锥峰洼地,常有农田房舍分布其间。田园镶嵌在绿色峰丛之间,喀斯特大泉及地下河水自洼地边缓缓流出,清澈透明,构成山清水秀的田园森林风光。布依族人民古朴的木板房、吊脚楼、小桥、流水,为洼地森林增添了诗情画意。

盆地森林,为森林覆盖较广的喀斯特盆地(谷地),四周森林茂密的孤峰及峰丛巍然耸立。盆地开阔平坦,良田纵横,地下河时出时没。上下一片碧绿,形成了尉然壮观的盆地森林景观。 槽谷森林为森林浓密覆盖的喀斯特槽谷。谷中浓阴蔽日,两旁绿色喀斯特峰丛高耸,谷底巨石累累,巨石上布满藤萝树木。槽谷中多有地下河露出,谷地忽宽忽窄,两岸锥峰时高时低,森林覆盖疏密不定,形成神秘而静谧的`景色。

“水在石上淌,树在石上长”,这是荔波县又一大奇观―――水上森林,其树木“年纪”多在百岁以上,根系?露水中,紧抱巨石,任水冲击仍郁郁葱葱。小七孔的水上森林,是不可多得的好去处。那里,森林长在碧水中,碧水在林中流淌,水中荡舟,丛林对抱成荫,一堆堆茂密的双扇蕨争相涌出。更有屹立水中的参天大树,傲然挺立,直指苍穹,根部紧紧抱住岩石,居然不被洪水冲走。在小七孔鸳鸯湖700多米长的“水上林荫道”放舟,水中低垂的树枝不时碰着船头,四周湖水绿如蓝,幽静极了。

重庆武隆:峡谷立体喀斯特世界独有 武隆县,地处重庆市东南边缘、乌江下游,东邻彭水,南接贵州省道真县,西靠南川、涪陵,北与丰都相连,距重庆市区170公里,自古有“渝黔门屏”之称。武隆的景区包括天下第一洞芙蓉洞、亚洲最大的天生桥群、全世界罕见而稀有喀斯特系统形成的后坪天坑。

芙蓉洞是一个大型石灰岩洞穴,全长2400米,洞体高大,宽高多在30至50米之间,其中辉煌大厅底面积在1.1万平方米以上。洞内各种次生化学沉积形态(即钟乳石类)琳琅满目、丰富多彩。其中大多数种类分布之广泛,质地之纯净,形态之完美,在国内发现中多属少见。尤其是正在形成中的池中珊瑚状和犬牙状方解石晶花,洞壁上各种姿态的卷曲石、方解石和石膏晶花更是国内稀有,世界罕见。按规划开发三大景区,主要景点约30处,其中十多处在国内外均可堪称最佳景点。

武隆天生桥是全国罕见的地质奇观生态型旅游区,属典型的喀斯特地貌。景区以天龙桥、青龙桥、黑龙桥三座气势磅礴的石拱桥称奇于世,属亚洲最大的天生桥群。

天生三桥地处仙女山南部,位居仙女山与武隆县之间。天龙桥即天生一桥,桥高200米,跨度300米,因其位居第一、顶天立地之势而得名。一桥桥中有洞,洞中生洞,洞如迷宫,既壮观又神奇。青龙桥即天生二桥,是垂直高差最大的一座天生桥。桥高350米,宽150米,跨度400米,夕阳西下,霞光万道,忽明忽暗,似一条真龙直上青天,故名青龙桥。黑龙桥即天生三桥,桥孔深黑暗,桥洞顶部岩石如一条黑龙藏身于此。黑龙桥景色以其流态各异的“三迭泉”、“一线泉”、“珍珠泉”、“雾泉”四眼宝泉而独具特色。

后坪天坑群位于重庆长江三峡黄金旅游线上三峡腹地的武隆后坪乡境内,属武陵山系,距武隆县城88公里。后坪天坑群曾吸引中、英、美洞穴联合科考队和中国洞穴研究会会长朱学稳教授

多次进行考察。总面积为15万平方米的5个天坑,藏于原始森林和竹林中,天坑周围绝壁万丈,天坑下面是地洞,地洞中隐藏着更大的天坑。5个天坑的口径和深度均在300米左右,并呈圆桶形状,附近还有1.5万亩成片的原始森林和3万亩左右的石林、水库等,极具科考价值且富有神秘感。

喀斯特是碳酸盐类岩石分布地区特有的地貌现象。

中国是世界上对喀斯特地貌现象记述和研究最早的国家,早在晋代即有记载,尤以明徐宏祖(1586~1641)所著的《徐霞客游记)记述最为详尽。

中国喀斯特地貌分布广泛,类型之多,为世界罕见。在中国,作为喀斯特地貌发育的物质基础──碳酸盐类岩石(如石灰石、白云岩、石膏和岩盐等)分布很广。据不完全统计,总面积达200万平方公里,其中裸露的碳酸盐类岩石面积约130万平方公里,约占全国总面积的1/7; 埋藏的碳酸盐岩石面积约70万平方公里。碳酸盐岩石在全国各省区均有分布,但以桂、黔和滇东部地区分布最广。湘西、鄂西、川东、鲁、晋等地,碳酸盐岩石分布的面积也较广。

中国现代喀斯特是在燕山运动以后准平原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老第三纪时,华南为热带气候,峰林开始发育;华北则为亚热带气候,至今在晋中山地和太行山南段的一些分水岭地区还遗留有缓丘一洼地地貌。但当时长江南北却为荒漠地带,是喀斯特发育很弱的地区。新第三纪时,中国季风气候形成,奠定了现今喀斯特地带性的基础,华南保持了湿热气候,华中变得湿润,喀斯特发育转向强烈。尤其是第四纪以来,地壳迅速上升,喀斯特地貌随之迅速发育,类型复杂多样。随冰期与间冰 期的交替,气候带频繁变动,但在交替变动中气候带有逐步南移的特点,华南热带峰林的北界达南岭、苗岭一线,在湖南道县为北线25°40′。在贵州为北纬26°左右。这一界线较现今热带界线偏北约3~4个纬度,可见峰林的北界不是在现代气候条件下形成的。中国东部气温和雨量虽是向北渐变,但喀斯特地带性的差异却非常明显。这是因为受冰期与间冰期气候的影响,间冰期时中国的气温和雨量都较高,有利于喀斯特发育。而冰期时寒冷少雨,强烈地抑制了喀斯特的发育。但越往热带其影响越小。在热带峰林区域,保持了峰林得以断续发育的条件,而从华中向东北则影响越来越大,喀斯特作用的强度向北迅速降低,使类型发生明显的变化。广大的西北地区,从第三纪以来均处于干燥气候条件下,是喀斯特几乎不发育的地区。

中国喀斯特的地带性特征

中国东部喀斯特地貌呈纬度地带性分布,自南而北为热带喀斯特、亚热带喀斯特和温带喀斯特。中国西部由于受水分的限制或地形的影响,属干旱地区喀斯特(西北地区)和寒冻高原喀斯特(青藏高原)。

①热带喀斯特以峰林―洼地为代表,分布于桂、粤西、滇东和黔南等地。地下洞穴众多,以溶蚀性拱形洞穴为主。地下河的支流较多,流域面积大,故称地下水系,平均流域面积为160平方公里,最大的地苏地下河流域面积达1000平方公里。地表发育了众多洼地,峰丛区域平均每平方公里达2.5个,洼地间距为100~300米,正地形被分割破碎,呈现峰林一洼地地貌。峰林的坡度很陡,一般大于45度。峰林又可分为孤峰、疏峰和峰丛等类型,奇峰异洞是热带喀斯特的典型特征。

中国热带海洋的珊湖礁是最年轻的碳酸盐岩,大多形成于晚更新世和全新世。高出海面仅几米至10余米,发育了大的洞穴和天生桥、滨岸溶蚀崖及溶沟、石芽等,构成礁岛的珊瑚礁多溶孔景观。

②亚热带喀斯特地貌以缓丘―洼地(谷地)为代表,分布于秦岭淮河一线以南。地下河较热带多而短小,平均流域面积小于60平方公里。洼地较少,每平方公里仅为1个左右,且从南向北减少,相反,干谷的比例却迅速增加。正地形不很典型,主要为馒头状丘陵,其坡度一般为25度左右,洞穴数量较热带大为减少,以溶蚀裂隙性洞穴居多,溶蚀型拱状洞穴在亚热带喀斯特的南部较多。

③温带喀斯特以喀斯特化山地干谷为代表,地下洞穴虽有发育,一般都为裂隙性洞穴,其规模较小。喀斯特泉较为突出,一般都有较大的汇水面积和较大的流量,例如趵突泉和娘子关泉等。这一带中洼地极

少,干谷众多。正地形与普喀斯特地貌简介通山地类同,惟山顶有残存的古亚热带发育的缓丘―洼地和缓丘―干谷等地貌。强烈下切的河流形成峡谷,局部地区,如拒马河两岸有类峰林地貌。

④干旱地区喀斯特现象发育微弱,仅在少数灰岩裂隙中有轻微的溶蚀痕迹,有些裂隙被方解石充填,地下溶洞极少,已不能构成渗漏和地基不稳的因素。

⑤寒冻高原喀斯特。青藏高原喀斯特处于冰缘作用下,冻融风化强烈,喀斯特地貌颇具特色,常见的有冻融 石丘、石墙等,其下部覆盖冰缘作用形成的岩屑坡。山坡上发育有很浅的岩洞,还可见到一些穿洞。偶见洼地。喀斯特的开发利用喀斯特地区地表异常缺水和多洪灾,对农业生产影响很大。但地下水蕴藏丰富,径流系数在热带喀斯特区域为50~80%。亚热带喀斯特区域为30~40%,温带为10~20%。在华北一些石灰岩分布 地区,地下水在山前以泉的方式流出,如北京玉泉山的泉水、河南辉县的百泉、山西太原的晋祠泉、阳泉的娘子关泉和济南的趵突泉等。合理开发利用喀斯特泉,对工农业的发展有重要意义。在南方多地下河,引喀斯特泉堵地下河,钻井提水等方法可解决工农业用水。地下河纵剖面呈阶梯状,有丰富的水能资源,可以筑坝发电。如云南丘北六郎洞水电站,是中国第1座利用地下河的水电站。湘、黔也利用这种优越条件建造了多座400千瓦以上的地下水电站。喀斯特地区的地下洞穴,常造成水库渗漏,对坝体、交通线和厂矿建筑等构成不稳定的因素。研究和探测地下洞穴的分布,及时采取措施,是喀斯特地区建设成功的关键。喀斯特地区有丰富的矿床,例如石灰岩、白云岩、大理石、石膏和岩盐等。在喀斯特剥蚀面上和洼地中沉积有铝土矿,古溶洞和裂罅中沉积 有铅、锌、硫化物、汞等砂矿体,地下溶洞也是富集石油和天然气的良好场所,华北地区的一些油田就是位于喀斯特区域。有些溶洞可作地下厂址和地下仓库。

喀斯特发育的多轮回和地带性特点,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千姿百态的喀斯特地貌景观和巧夺天工的洞穴奇景,是重要的旅游资源。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全书网 » 喀斯特地貌简介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