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子疑云》观后感

本文核心词:换子疑云结局。

《换子疑云》观后感

  当认真看完一部影视作品后,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东西,何不写一篇观后感记录下呢?那么我们如何去写观后感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换子疑云》观后感,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对于影视娱乐这样一个日新月异,时刻变化的领域,《换子疑云》其实已经可以算作是一部老片子了,如果从这部电影所描述的年代来考虑的话,那么这部电影就是一部彻头彻尾的老片子了。

  我不是一个专业的电影人,甚至距离那些具有相当欣赏水准的电影发烧友都具有很大的距离,我不太能够看得出一部电影的摄影技巧如何,不太能够看得出剪辑做的怎么样,更不太能够看得出光影的效果,对于以上列举或者没有列举的很多在电影中的重要因素,我统统将它们归结为是否好看。而我对于一部电影是否是上佳作品的评价标准也很单一,就是能否引发我的思考,而不单单是好看,甚至可以不好看。在我看来,经典的电影除了给人一百余分钟的光影体验之外,还能够给人以深层的思考和心灵的触动。电影胶片的长度毕竟有限,但是用一个有限的故事去完成一个社会意义的讲述,才是经典电影的应有的效果。

  或许因为我是一个深处当下社会的中国人,才会对这部电影有了这样的感受,或许今天的美国人看到这些情景的时候有的只是对那个时代的一个感慨了。

  一位母亲在孩子不见了、寻找无果的时候第一反应就是去向警察报案,这是对于这个社会上的行政和司法的信任,她相信她在以往的生活中别人所说的常识,在美国这或许是警察应该为纳税人服务,在中国我知道的是有困难找警察。当电话拨通之后那边虽然客气但是冰冷的话语告诉这位母亲,“没有到24小时不会接受报案”、“99%的孩子在走失24小时之内就被找到了”、“恕我直言,所有母亲都是和您一样的说法”。这些是对的吗?理智会告诉我们这些都是对的,因为确实没有足够的警力去寻找每一个玩耍的忘记了时间的孩子,确实没有足够的警力去大动干戈的搜寻每一个只是突然找不到回家路的’孩子。这就如同我们的社会的进程一样,我们总是能够为一些事情找到存在和发生的理由,而忽视掉事情本身所暗示的趋势。就如同影片中电话那头冷冰冰的声音,我们总是能够找到一千个一万个这样做的理由,而且事实上我们的社会现在也恰恰是这么做的,我们就像片中那位妈妈一样,内心中给了自己合适的解释,并且告诉自己,按照程序接下来就将是解决了。

  我们平时生活当中总是为了简便而直接接受一些简单的观点,同时一部分人学会了如何思考。当我们告诉自己要相信接下来的程序将是寄希望于警察的工作的时候,我们忽略了一个事实,如果电话那边那个冷冰冰的声音并不这么做,我们又能怎么样?影片用一个结局告诉我们,我们可以将它怎么样,但是不幸的是作为观看者的我,所处的社会却不能够。

  当警察将那个孩子交到柯林斯夫人手里的时候,当琼斯队长一边又一遍的用一堆所谓的证据告诉一位母亲究竟谁才是她的儿子的时候,影片已经告诉我们了,我们对这样的警察和社会能够寄托的只有脆弱的希望。因为它永远按照它自己的逻辑进行,已经找到了孩子,可以在媒体上夸耀一番,可以在舆论上一定程度挽回自己的形象,被刻意着急来的大量媒体,被安排说谎的孩子,做作的母子相认的合影,这一切关心的都是警局自身的问题,其实和那位母亲无关。警局需要的是一位帮助一位母亲找回她的孩子这件事情,而找回的孩子只不过是达到这一切目的的一个副产品而已,至于被找回的究竟是谁,其实这已经不干警局的事了,因为它可以肆无忌惮的只追求自身的目的。唯一还和警局有关的无非是这件事情一定要是确切的按照警局希望的方向发生了,绝对不能出现差错。

  警局用一个又一个所谓的专家的证言,用一个又一个险恶的推测来解释那个孩子就是柯林斯夫人的儿子。这是一场无情的嘲弄,一个母亲竟然要别人告诉她这是她的儿子,一个母亲竟然要别人来推测她不肯承认一个本就从来不认识的孩子。但是这一切的荒诞却可能真是的发生,赵作海案中,死者是谁,凶手是谁,这一切看上去都好像赵作海就是杀人凶手。我们公安的想法和20年代洛杉矶警方的想法无比的类似,公安需要的是一个凶手的归案,但这并不意味这它们需要一个真相,于是赵作海的故事就出现了。就如同某位专家所言,上访的99%都是精神病,当全民都在骂之为砖家的时候,我不知道有没有人意识到,一定有不少人也对他的观点点头认同,只是觉得他不应该这么公开的说出来而已。这一切都是源于立场的不同。盗贼不会关心受害人的生活,但是有时却会注意不伤害受害人的生命,这并不是因为盗贼多么仁慈,而是因为一旦出现人命很可能会给他自己带来更大的麻烦和更严重的后果。影片中的警局和我们现实中的公安一样,他们需要的其实不是我们需要的公平、正义和真相,他们很大程度上需要的是我们以为自己获得了,或者大部人以为获得了。不过这一切的前提是让所有人或者至少大部分人这样以为,对他们还是有好处的,如果已经肆无忌惮到了一定地步,这块遮羞布大可去掉。

  影片中,有一个问句让我印象深刻“你会相信一个被警察宣布为疯女人的人的话吗”,而鉴定柯林斯夫人究竟是不是一个疯女人的界限,竟是她究竟是否依旧认为警局是错误的。之所以感同身受很大程度上也是来源于此,我的可靠消息源太少了,但是依旧确实听说过一些官员说过那些上访的人基本就是自己X逼而不知道。这一切就和影片中关于精神病的判断是一样的,警局眼里“我已经把孩子找回来给你,你还不认那么一定是你的错误”。

  影片的转机在于那位非法入境的孩子向警员讲述的时候,那时我就想到,如果这件事情发生在我们身边,这能够成为转机吗?我深深的以为不可能,因为那个孩子首先根本见不到警员,我们中国人是非常怕麻烦的民族,我们怕麻烦不是索性一次麻烦到底的制定一套规则以后按照着做就好了,而是将不关自己的事情直接无视掉,有这样权力的人并不多,无视掉他们无关的事情也很容易,例如那个我们的公安大可不必冒雨去见一个即将被驱逐出境的孩子,大可以喝喝酒,甚至于玩玩QQ游戏。在上级已经明令不要再管这件事情之后,警员的坚持调查,就变成了对于上司的质疑,这件事情如果发生在我们身边,我敢说正常的警员都不会带这孩子去挖尸体。因为结果很简单,如果有尸体上级难免有失职之嫌,况且以中国的实际情况,上级在这次之后恐怕依旧是上级,后果严重;如果没有尸体,这件事情依旧会被我们优良的小报告传统传到上级耳中,对于上级的直接质疑不会带来好的后果。

  影片给我带来深度的震撼的同时更是给我带来莫名的恐惧。就如同许多年前我们可能都不敢想象血拆这样的惨剧会发生,如果有人想到,可能更多的人直接的反应无非是“哪能呢?!”和“他们不敢!”,但是现实却将这样一幕一再上演,不断升级,不断升级不是说越来越惨烈,而是说惨剧越来越多,基数已经达到了有概率出现现在如此惨无人道的地步。

  我的不安全感就在于,我总是认为有些事情还不够坏,完全是因为某些人还没有这么做而已,并不是不会这么做,更不是不能这么做。一旦有一天当权者觉得需要这样的时候,我们又能怎么样呢?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全书网 » 《换子疑云》观后感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