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建的诗句】“茅亭宿花影,药院滋苔纹。余亦谢时去,西山鸾鹤群。”全诗,翻译,意思,上一句和下一句

本文分享常建的诗句和茅亭的意思。希望大家喜欢。

【诗句】茅亭宿花影,药院滋苔纹。余亦谢时去,西山鸾鹤群。 【出处】唐.常建《宿王昌龄隐居》 【意思】茅亭夜静花影好象已恬然入梦,栽种芍药的庭院到处是斑斑苔痕。我也要学他远离世俗去隐居呵,和那西山的青鸾白鹤结为良朋。 【全诗】 《宿王昌龄隐居》 .[唐].常建. 清溪深不测,隐处唯孤云。 松际露微月,清光犹为君。 茅亭宿花影,药院滋苔纹。 余亦谢时去,西山鸾鹤群。 【注释】①王昌龄隐居:王昌龄,字少伯,及第前曾隐居石门山(今安徽含山境内)。 常建辞官西返武昌樊山隐居,可能绕道游石门山,宿一夜,写了此诗。②清溪:水名,在 安徽含山县西南。③孤云:南朝梁“山中宰相”陶弘景曾对梁武帝言自己隐居之地说: “山中何所有?岭上白云多。只可自怡悦,不堪持赠君。”(《陶隐居集》)“白云”,是隐居 的标志,清高的象征。王昌龄隐居之处,只有“孤云”一片,更见其清高也。④君:这里 指王昌龄。⑤药院:院中种有草药,故称药院。苔纹:苔藓似花纹。⑥西山:指武昌樊 山。鸾鹤群:江淹《登庐山香炉峰》:“此山具鸾鹤,往来尽仙灵。” 【鉴赏】 这是一首漾溢着浓郁隐逸情趣的五言律诗,在唐时已广为流传。 常建和王昌龄是在开元十五年(727)同科进士及第的好友,两人交谊很深。王昌龄在安史乱时返回江宁一带,为刺史闾丘晓所杀。常建《鄂渚招王昌龄张偾》诗,有“楚山隔湘水,湖畔落日曛。春雁又北飞,音书固难闻。谪居未为叹,谗枉何由分”等句。作此诗时,常建在鄂州(即今武昌),王昌龄被贬在龙标(今湘西),所以说“楚山隔湘水”。整首诗充满对王昌龄因受谗被谪的同情与怀念。王昌龄出仕以前,曾隐居石门山(在今安徽含山县境内)。常建曾任职的盱眙即今江苏盱眙,与石门山隔淮河相对。此诗正以宿王昌龄隐居处为题,写两人友谊。 首联写王昌龄隐居所在。“清溪深不测,隐处唯孤云。”王昌龄隐居处,在清溪水流入的石门山,溪水尽头处。诗人眼前所见,别无他物,只有白云一片。齐梁间隐士陶宏景曾对齐高帝说: “山中何所有?岭上多白云。只可自怡悦,不堪持赠君。”因而山中白云便成了隐者居处的标志。作者唯见孤云,足见王昌龄现在不在。“孤云”更显示隐者的清风亮节。 中间两联写诗人夜宿王昌龄隐居处所见所感。颔联“松际露微月,清光犹为君”,诗人宿在此处,举头望去,松树梢头,一弯明月慢慢升起,光照入室。“君”指王昌龄。说王昌龄虽不在这里了,明月多情,却仍来陪伴着他的客人。王昌龄隐居处清贫幽雅,只有一座孤零零的茅亭。“茅亭宿花影,药院滋苔纹”,是说夜宿茅亭,看见窗外团团花影,错落斑驳;而到院子里,则看见莳养的各种药草,依然生长得很好,只是由于长久没有人来往,路边已长满了青苔。这似乎只是写隐逸生活的情趣,其实字里行间流露了诗人对王昌龄没有坚持退隐的惋惜心情。 常建和王昌龄虽然同科进士,但仕途遭遇不一样。常建只做过盱眙尉,不久即辞官归隐。王昌龄隐居是在三十七岁中进士以前。登仕途之后,虽屡遭贬谪,却没有想再退隐。常建途经他早年隐居之处,想到他仕途奔波之苦,不免对他表现出一种惋惜和期待的情味。 尾联就写诗人自己的归志以及对朋友的讽劝: “余亦谢时去,西山鸾鹤群。” “鸾鹤群”用江淹《登庐山香炉峰》“此山具鸾群,往来尽仙灵”语,与鸾鹤合群,与仙灵为伴,即表示要终身归隐。这里表达了诗人自己的心志,也有对朋友的期待。“亦”字很妙,此时王昌龄已登仕途,常建却借赞扬王昌龄归隐之处,说我也要跟随你一起归隐。这是故意这样说,是对王昌龄一种善意的讽劝。这是本诗的主题所在,是与题目《宿王昌龄隐居》的意思相合的。也即是说,常建是在招王昌龄归隐,与本文开头所介绍的《鄂渚招王昌龄张偾》一诗同其旨趣。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全书网 » 【常建的诗句】“茅亭宿花影,药院滋苔纹。余亦谢时去,西山鸾鹤群。”全诗,翻译,意思,上一句和下一句

赞 (79)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