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科学趣味故事:中医药学与《本草纲目》——李时珍的故事

李时珍的故事有雨湖传说、死人诊活、巧用炼金术等,其中雨湖传说与他出生有关,相传李时珍出生那年,他的父亲在湖边打鱼,得石头雨湖神提醒后回到家中,而李时珍刚好落地,于是起名为石珍。那就由童乐福科学网给同学们带来这个古代科学趣味故事:中医药学与《本草纲目》——李时珍的故事。

趣味故事阅读:

明朝时,太和山五龙宫(武当山)上产一种叫做“榔梅”的果子。五龙宫的道士们认为这是上天赐予的圣果,吃了可以长生不老。于是他们上奏朝廷,龙心大悦,命令他们每年采摘回来,然后由地方官府进贡皇帝。

而且,这种仙果,决不能让其他人采摘吃到。

有一个医学家叫李时珍,他有一天走到这里,听说了这件事情,觉得很荒谬,他不信道士们的鬼话,可是有什么办法来证明呢?

李时珍冥思苦想,最终决定“眼见为实”,他一定要亲自看看尝尝。

未得允许私自进入官府“禁地”,是要杀头的大罪。可是李时珍为了研究它真实的功效,趁夜冒险进去,虽然差点被巡查人员发现,但是最后还是采到了一个。他谨慎地先观察对比,接着亲自吃掉,想看看它究竟有什么功效。事情的结果让李时珍啼笑皆非,原来,它跟普通的桃子、杏子一样,是一种变了形的榆树的果实,仅能生津止渴而已,根本没有什么特殊功效。

搞清楚了这件事,李时珍赶紧掏出随身携带的纸笔,将这种果子的形态、生长等过程以及功效认真地记录了下来。做好了这些,李时珍又上路了。

原来,这名叫李时珍(1518-1593年)的医生,字东璧,是湖北蕲州(今湖北省黄冈市蕲春县蕲州镇)人。他出身于医学世家,其父李言闻是当地名医。李时珍继承家学,尤其重视本草,并富有实践精神,肯于向劳动人民群众学习。

李时珍38岁时,被武昌的楚王召去任王府“奉祠正”,兼管良医所事务。3年后,又被推荐上京任太医院判。但是,李时珍看不惯官场作风,很快又辞职回乡。回到故乡后,一面行医,一面搜集大量资料,并写下许多读书札记。他发现历代的药物学书籍不但分类杂乱,而且内容上也存在许多错误,漏载了许多药物,非常不可靠。于是,他决心以宋代唐慎微的《证类草本》为蓝本,重新编撰一部本草书籍于是他在行医的十几年中,阅读了大量古医籍,又经过临床实践发现古代的本草书籍“品数既繁,名称多杂。或一物析为二三,或二物混为品”(《明外史本传》)。特别是其中的许多毒性药品,竟被认为可以“久服延年”,而遗祸无穷。于是,他决心要重新编纂一部本草书籍。从31岁那年,他就开始酝酿此事,为了“穷搜博采”,李时珍读了大量参考书。家藏的书读完了,就利用行医的机会,向本乡豪门大户借。后来,进了武昌楚王府和北京太医院,读的书就更多,简直成了“书迷”。他自述“长耽嗜典籍,若啖蔗饴”(《本草纲目》原序)。顾景星在《李时珍传》里,也赞他“读书十年,不出户庭,博学无所弗”。他不但读了800余种万余卷的医书,还看过不少历史、地理和文学名著及敦煌的经史巨作,连数位前代伟大诗人的全集也都仔细钻研过。

他还从中摘录了大量有关医药学的诗句。而这些诗句也确实给了他许多真实有用的医药学知识,帮助他纠正了前人在医药学上的许多谬误。如古代医书中,常常出现“鹜与凫”,它们指的是什么?是否有区别?历代药物学家众说纷纭,争论不休。李时珍摘引屈原《离骚》中的“将与鸡鹜争食乎”,“将泛乎若水中之凫乎”两句,指出诗人把“鹜”与“凫”对举并称,就是它们不是同一种禽鸟的明证。他又根据诗中对它们不同生活环境的描绘,证明“鹜”是家鸭,“凫”是野鸭子,药性不同。屈原的诗赋,竞成了李时珍考证药物名时的雄辩依据。在编写《本草纲目》的过程中,最使李时珍头痛的就是由于药名的混杂,使药物的形状和生长的情况十分得不明过去的本草书,虽然作了反复的解释,但是由于有些作者没有深入实际进行调查研究,而是在书本上抄来抄去在“纸上猜度”,所以越解释越糊涂,而且矛盾倍出,使人莫衷一是。例如药物远志,南北朝著名医药学家陶弘景说它是小草,像麻黄,但颜色青,开白花宋代马志却认为它像大青,并责备陶弘景根本不认识远志。又如狗脊一药,有的说它像萆蘚,有的说它像拔葜,有的又说它像贯众,说法极不一致。类似情况很多,李时珍不得不一次又一次地搁下笔来。这些难题该怎样解决呢?

在父亲的启示下,李时珍认识到,“读万卷书”固然需要,但“行万里路”更不可少。于是,他既“搜罗百氏”,又“采访四方”,深入实际进行调查。李时珍穿上草鞋,背起药筐,在徒弟庞宪、儿子建元的伴随下,远涉深山旷野,遍访名医宿儒,搜求民间验方,观察和收集药物标本。

他首先在家乡蕲州一带采访。后来,他多次出外采访。除湖广外,还到过江西、江苏、安徽好多地方。盛产药材的江西庐山和南京的摄山、茅山、牛首山,估计也有他的足迹。后人为此写了“远穷僻壤之产,险探麓之华”的诗句,反映他远途跋涉,四方采访的生活。李时珍每到一地,就虚心地向各式各样的人物请求。其中有采药的、有种田的、捕鱼的、砍柴的、打猎的,大家都热情地帮助他了解各种各样的药物。因此,这才出现本文开头的故事—正是这种求学和好奇胆大的精神,使得他受益匪浅。

比如芸苔,是治病常用的药。但究竞是什么样的?《神农本草经》说不明白,各家注释也搞不清楚。李时珍问一个种菜的老人,在他指点下又查了实物,才知道芸苔,实际上就是油菜。这种植物,头一年下种,第二年开花,种子可以榨油,于是,这种药物,便在他的《本草纲目》中清二楚地注解出来了。

蕲蛇,即蕲州产的白花蛇。这种药有医治风痹、惊搐、癬癞等功用。李时珍早就研究它。但开始,只从蛇贩子那里观察。内行人提醒他,那是从江南兴国州山里捕来的,不是真的蕲蛇。那么真正蕲蛇的样子又是怎么样的呢?他请教一位捕蛇的人。那人告诉他,蕲蛇牙尖有剧毒。人被咬伤,要立即截肢,否则就中毒死亡。在治疗上述诸病有特效,因之非常贵重。州官逼着群众冒着生命危险去捉,以便向皇帝进贡。蕲州那么大,其实只有城北龙峰山上才有真正的蕲蛇。李时珍追根究底,要亲眼观察蕲蛇,于是请捕蛇人带他上了龙峰山上。那里有个狻猊洞,洞周围怪石嶙峋,灌木丛生。缠绕在灌木上的石南藤举日皆是。蕲蛇喜欢吃石南藤的花叶,所以生活在这一带。李时珍置危险于度外,到处寻找。在捕蛇人的帮助下,终于亲眼看见了蕲蛇并看到了捕蛇、制蛇的全过程。由于这样深入实际调查过,后来他在《本草纲目》写到白花蛇时,就得心应手,说得简明准确。说蕲蛇的形态是:“龙头虎口,黑质白花、胁有二十四个方胜文,腹有念珠斑,口有四长牙,尾上有一佛指甲,长一二分,肠形如连珠”;说蕲蛇的捕捉和制作过程是:“多在石南藤上食其花叶,人以此寻获。先撒沙土一把,则蟠而不动,以叉取之。用绳悬起,刀破腹以去肠物,则反尾洗涤其腹,盖护创尔,乃以竹支定,屈曲盘起,扎缚炕干。”同时,也搞清了蕲蛇与外地白花蛇的不同地方:“出蕲地者,虽干枯而眼光不陷,他处者则否矣。”这样清楚地叙述蕲蛇各种情况,当然是得力于实地调查的细致。

李时珍了解药物,并不满足于走马看花式的调查,而是一一采视,对着实物进行比较核对。这样弄清了不少似是而非、含混不清的药物。用他的话来说,就是“一一采视,颇得其真”,“罗列诸品,反复谛视”。

鲮鲤,即今天说的穿山甲,是过去比较常用的中药。陶弘景说它能水陆两梄,白天爬上岩来,张开鳞甲,装出死了的样子,引诱蚂蚁进人甲内,再闭上鳞甲,潜入水中,然后开甲让蚂蚁浮出,再吞食。为了了解陶弘景的说法是否对头,李时珍亲自上山去观察。并在樵夫、猎人的帮助下,捉到了一只穿山甲。从它的胃里剖出了升左右的蚂蚁,证实穿山甲动物食蚁这点,陶弘景是说对了。不过,从观察中,他发现穿山甲食蚁时,是搔开蚁穴,进行舔食,而不是诱蚁入甲,下水吞食,李时珍肯定了陶弘景对的一面,纠正了其错误之处。

就这样,李时珍经过长期的实地调查,搞清了药物的许多疑难问题,于万历戊寅年(1578年)完成了《本草纲目》编写工作。全书约有200万字,52卷,载药1892种,新增药物374种,载方10000多个,附图1000多幅,成了我国药物学的空前巨著。其中纠正前人错误甚多,在动植物分类学等许多方面有突出成就,并对其他有关的学科(生物学、化学、矿物学、地质学、天文学等等)也作出贡献。达尔文称赞它是“中国古代的百科全书”。

它打破了明代以前药物学上的传统分类法(三品分类法),采用按植物、动物、矿物等比较科学的分类法,把中药分类学向前推进一步。他所创造的科学的动植物分类法,比西方早150多年。

《本草纲目》出版后,传到国外,受到世界生物学和药物学学者的重视,先后被译为日、英、法、德等多种文字。西方称这部书为“东方医学巨典”,给予了高度评价。

励志语录:

一旦科学插上幻想的翅膀,它就能赢得胜利。——【英】法拉第。

思考:

被称为大明医圣李时珍主要著作是什么?

相关推荐文章:古代科学趣味故事:占星家的目的——开普勒与行星定律 开普勒三大定律都是研究天体运动中行星运动规律的定律,该定律是牛顿发现万有引力定律的基石。 那就由童乐福科学网给同学们带来这个古代科学趣味故事:占星家的目的——开普勒与行星定律。 趣味故事阅读: 17世纪的罗马,在一所教堂里,波西米亚国王兼罗马皇帝庄严宣布:“现在,我们要把‘皇家首席数学师’的称号授予一个最伟大的年轻人他的名字叫——约翰尼斯·开普勒!”话音落下,音乐响起,开普勒上前领受。但是这时,站在前排的人们发现,这位年轻人脸上并没有任何欣喜若狂或者可以称之为高兴的情绪,他的脸上一片漠然,甚至眼中还透露出些许无奈。…青霉素和链霉素是一个人发现的吗? 1943年春天,第二次世界大战正在紧张激烈地进行。美国伯利汉城拥有2500张床位的陆军医院早已人满为患,到处躺着缺胳膊少腿的伤员,他们痛苦地呻吟着,绝望地等待着死神的降临。因为当时磺胺是最好的抗菌药,可是磺胺用多了,不仅会使细菌产生抗药性,而且会大量杀伤人体的白血球,使伤员的抵抗力大大降低。这样,感染细菌的伤员没有在战场上死在敌人的枪炮下,却在医院里大批大批地死在医护人员的眼皮底下。尽管医生们愁肠百结,心如刀绞,可是谁也没有起死回生的妙药。一天,陆军医院的院长室里来了一个高个儿的年轻医生,他带来一小瓶淡黄色的粉末,…爱迪生怎么发明的电灯? 爱迪生发明留声机后,就全神贯注地投入到发明电灯的研究中去了。因为那时,全世界最热门的发明话题就是电灯,光在美国就有好几家公司在明争暗斗,都想抢在别人前头取得电灯的专利。爱迪生是个不甘落后的人,自然暗暗下定了决心,要取个头筹。 说起电灯的历史,细心的读者也许还记得我们在前面说到英国大化学家戴维时,曾提到他在1809年发明了弧光灯。弧光灯亮度大,但耗电量也大,而且灯的寿命短,所以问世四五十年只用在海上引航的灯塔上。不过,戴维的发明却打开了人们的思路,使人想到可以发明一种新的电灯。于是,就有人开始研究白炽电灯。1820年…电话史上的第一句话是:“喂,您好”吗? 在被称为信息时代的当今,电话是最重要的通讯工具。而电话,是跟一个名叫贝尔的美国人联系在一起的。 贝尔于1847年生于爱丁堡,医学院毕业后跟父亲一起教了两年的聋哑儿童,后来便成了波士顿大学的发声生理教授。除了教聋哑人外,他还致力于声学研究和电光传声研究。那时,正是莫尔斯发明电报不久,电报成了当时人们最感兴趣的新潮玩意儿,贝尔也跟许多人一样,对电报着了迷。 1873年的一天,贝尔与助手沃特森正在试验一种新型电报机。在这种电报机上可以互不干扰地同时拍发几份不同的电报。他们两人分开在两个房间。偶然间,他发现当电路接通或断开…是法拉第发现的电磁感应定律吗? 我们在前文专门介绍了英国的大化学家戴维。他不仅是许多化学元素的发现者、大发明家、电化学的奠基人之一,更重要的是,他发现了一位对科学技术发展产生重要影响的电磁学家法拉第。 1791年,迈克尔·法拉第出生在伦敦近郊纽温特一个铁匠家中,家境十分贫寒,13岁时就失学了,经人介绍在伦敦布郎福德街2号一家书店当装订工。想不到这个工作竟对法拉第的一生产生了根本性的影响。法拉第原本就是个渴求知识的穷孩子。他进书店后,仿佛如鱼得水,如饥似渴地读起书来,书店成了他的大学校。 有一天,他在装订《大英百科全书》时,对一条“电学”的条目产生…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全书网 » 古代科学趣味故事:中医药学与《本草纲目》——李时珍的故事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