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科学家的故事:扁鹊起死回生

春秋战国时有个名医叫秦越人,因为医术高明,擅长各科,人们十分尊敬他,便用上古时代一位名医的名字“扁鹊”称呼他,叫得久了,他原来的名字秦越人反倒很少有人知道了。扁鹊一生救死扶伤,他奠定了中医学的切脉诊断方法,开启了中医学的先河。

扁鹊画像

一天,扁鹊同弟子子阳、子豹西行来到虢(guó)国,只见街市上冷冷落落,一片悲悼之声。他们一打听才知道,虢国的太子刚刚因暴病身亡了。

听说是暴病,扁鹊心头一动,带着弟子们来到王宫门前,他找到太子的侍从官问道:“太子得的什么病?”侍从官说:“太子是邪气发泄不出去突然昏倒就死了。”扁鹊又很详细地问了太子发病的各种情况,便信心百倍地对侍从官说:“你快去通报虢国国君,就说我能救活太子!”

侍从官不信,反而嘲笑道:“你又不是神仙,甚至看都没看病人一眼,怎么能起死回生呢?”扁鹊正色道:“我扁鹊即便不切脉、望色、听声、审察病人形态,也能说出病的部位。如若不信我的话,你可去仔细看看太子的鼻翼是否还在微微颤动,听听他耳中有无声响,再摸摸他大腿根是不是还有一点温气?”侍从官半信半疑地去摸了摸太子的身体,发现果然和扁鹊说的一样,急忙去通报虢国国君。

虢国国君正为爱子夭折痛不欲生呢,忽听有神医可以相救,真是喜出望外,跌跌撞撞赶出来迎接扁鹊,哭着说道:“寡人久闻扁鹊先生盛名,如果您能救活太子,先生就是寡人的大恩人呀!”扁鹊忙劝慰道:“大王不必忧虑。太子其实并没有死,他的病实际上就是医学上所谓的尸厥症,待我给他治来。”国君一听说太子没有死,一把拉住扁鹊直奔太子宫室,请他马上救人。

只见扁鹊细细地观察了太子一会儿,命子阳用银针先在太子的头顶、前胸扎了几针,又在手上和脚上扎了几针。不多时,太子长长地叹了口气,双目微睁,似大梦初醒。

国君见太子活了,大喜过望,正要感谢扁鹊师徒。扁鹊示意别急,他又让子豹配了药拿去煎好,轮换着热敷太子的左右两胁。敷了不久,太子已经能支撑着坐起来。接下来的二十天中,扁鹊师徒每日悉心诊治,再以汤药调理,太子终于康复如初。

扁鹊通过询问病情,推断虢国太子并没有死,只是尸厥,也就是现在所说的休克、假死。因为古代医学不太发达,一般只能以病人有无心跳、有无呼吸判断是否死亡,如果在休克早期能够及时诊断、治疗,休克很快就会好转。

扁鹊救活太子的故事传了出去,从此以后,人们也用“起死回生”来形容技艺高超的医生。

知识链接:神奇的四诊法

我们看中医的时候,会发现中医总会先看看病人的气色,然后听听你说话,接下来问问病情,最后就是把脉了。这个步骤叫四诊法,是名医扁鹊根据民间流传的经验和自己多年的医疗实践总结出来的诊断疾病的四种基本方法,即望诊、闻诊、问诊和切诊,总称“四诊”,古称“诊法”。

古人诊脉图

望诊指的是用肉眼观察病人外部的神、色、形、态,以及各种排泄物来推断疾病的方法。闻诊是通过医生的听觉和嗅觉,收集病人的声音和呼吸咳嗽散发出来的气味,作为判断病证的参考。问诊是医生通过跟病人或知情人,了解病人的症状、疾病发生及演变过程、治疗经历等情况,作为诊断依据的方法。切诊主要是切脉,也包括对病人体表一定部位的触诊。中医历来强调“四诊合参”,这就是说,必须将四诊收集到的病情进行综合分析,才能作出全面的科学判断。

相关推荐文章:中国古代科学家的故事:鲁班发明锯和刨 鲁班生活在春秋末期到战国初期,出身于世代工匠的家庭。他从小就跟随家人参加过许多土木建筑的劳动,逐渐掌握了生产劳动的技能,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有一次,国王命令鲁班在十五天内伐出三百根梁柱,用来修一座大宫殿。于是,鲁班带着徒弟们上山了。他们起早贪黑砍了十天,一个个累得筋疲力尽,结果只砍了一百来棵大树。 国王选定动工的吉日也快到期了,如果木料准备不齐,是要处死刑的。鲁班发了愁,他心烦意乱地在山中行走,忽然觉得手被什么东西划了一下,一看,手被划出一道血口子。鲁班仔细地在周围观察,发现是丝茅草划的,这种草的边缘长着许多细齿,…中国古代科学家的故事:蔡伦造纸 很久以前,我们的祖先把字写在竹片上,叫做竹简,再用皮带子或绳子把一片片竹简编串起来,就成了册。竹简的缺点很多,不仅太重太占地方,而且字容易被抹掉,竹片容易生虫。 东汉时,蔡伦是宫里的一名宦官,后来被汉安帝封为龙亭侯,他为人敦厚谨慎,勤奋好学,办事专心尽力。 那时候,人们已经学会了养蚕取丝,先把煮好的蚕茧用棍子敲烂,铺在席子上,就成了丝绵。人们把丝绵取下后,将留在席子上的一层薄薄的纤维晒干,就成了纸。有人发现丝纸可以书写文字,用起来比竹简方便多了。这种丝纸产量少,价格昂贵,一般人使用不起。蔡伦在皇宫里经常用到纸,日子…中国古代科学家的故事:科学多面手祖冲之 南北朝时,我国出了一位杰出的科学家祖冲之。祖冲之的祖父名叫祖昌,是管理朝廷建筑的长官。他经常随爷爷到工地上,处处感到新鲜,问这问那。有一次,祖冲之问爷爷:“为什么每月十五的月亮一定会圆呢?”爷爷解释说:“月亮运行有它自己的规律,所以有缺有圆啊。” 祖冲之越听越有趣,从此,经常缠住爷爷问个不停。爷爷便对他说:“孩子,看来你对四书五经不感兴趣,对天文却是用心钻研,正好,咱们家里的天文历书多得很,我找几本你先看一看,不懂的地方问我。”这样,祖冲之对天文历法的兴趣越来越浓了。 一天,爷爷带祖冲之去拜见一个钻研天文很有成就的…中国古代科学家的故事:沈括发现石油 石油现在已成为家喻户晓的名词,但在唐代前后,它的名字却叫“石漆”“石脂水”“猛火油”等,今名是沈括于1080年命名的。 沈括画像 沈括是北宋科学家,他的父亲沈周当过不少地方的官员,使他有机会随父亲走过全国许多地方,每到一地,他很关注当地与自然科学相关的新鲜事。 一次,在一个大雪封山的冬天,沈括骑马途经陕北延寿县,只见延河两岸帐篷星罗棋布,烟雾腾腾。这引起了他的一番深思,时值冰天雪地,柴源不足,怎么这里却炊烟袅袅呢? 沈括下马一看,才知道居民烧的不是木柴,而是一种黝黑发亮的液体,如脂如膏,点燃后热量非常大。 沈括忙问…中国古代科学家的故事:徐光启种甘薯 我们现在吃的香喷喷的甘薯,和一位明朝大科学家徐光启有关。 甘薯 徐光启生于松江府上海县,松江府是农业发达的地区,徐光启早年也从事过农业生产,取得功名以后,他虽忙于各种政事,但一刻也没有忘怀农本。 在古代,为官者如果父母去世,要辞官回家乡守孝三年,徐光启在为他父亲守孝的三年期间,就在他家乡进行农业试验,总结出许多农作物种植、引种、耕作的经验。 1608年,江南地区受灾,粮食不足,徐光启为家乡父老的生存问题十分着急。他琢磨着,如果能种一种产量高又容易活的粮食,就能解决老百姓的吃饭问题了。 一天,他在家中吃饭,看见餐桌上…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全书网 » 中国古代科学家的故事:扁鹊起死回生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