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科学家的故事:刘洪发明算盘

现在我们常见的算盘发明于东汉时期,发明者叫刘洪,是一位天文学家和数学家。

当年,东汉灵帝刘宏下令要当时任上计掾(yuàn)之职的刘洪在短时间内将全国各州的人丁、地亩、赋税数字计算清楚后交尚书院。于是,上计署厅堂内一千人在刘洪的带领下连日来聚精会神、不辞辛劳,为朝廷计算出一项又一项数字。

那时候的运算工具只是竹、木或兽骨制成的宽约二毫米、长约十几厘米的筹签,计算时便要用筹签在案几上时而横、时而竖地移来挪去,这就叫运筹。用筹签计算极易出错,还特别慢,更无法作高深的数学计算。

这样日夜运筹计算,三五日倒也罢了,时间一长人可就吃不消了。眼看皇上限定呈报的日期越来越近,而他们所要运筹计算的数字条目却不断加大,况且还常常重复运算耽误时日,刘洪为此忧心忡忡。

有人曾向刘洪建议:一是增加运筹人手,二是延长呈报日期。刘洪思来想去,觉得不妥。首先,筹算之术不是一日可学,运筹人才也不是唾手可得。其次,如若延长呈报日期,便有事君不尽全力之嫌,有计较推诿之过。唯一可行的办法是尽快简化筹算方法,一可解燃眉之急,二可按期将所计之数呈报皇上,三可传播天下,利于大众。可是,这筹算之术如何简化呢?

他日思夜想,就是吃饭休息时也不间断。一次,刘洪无意间看见家中的孩子在玩核桃,孩子也拉他一起玩,他摸着大大小小的核桃,忽然眼前一亮。如果把桃核分成大小两组,大的摆前,小的摆后,左中右三排,各排上下两组,上一下四的话……

陕西省西安市出土的西汉金属筹签。

根据史书的记载和考古材料的发现,古代的筹签实际上是一根根同样长短和粗细的小棍子,一般长为13~14cm,径粗0.2~0.3cm,多用竹子制成,也有用木头、兽骨、象牙、金属等材料制成的。大约二百七十枚为一束,放在一个布袋里,系在腰部随身携带。需要记数和计算的时候,就把它们取出来,放在桌上、炕上或地上都能摆弄。刘洪慢慢移核计算,渐渐面生笑意,大叫道:“算法改成了!”说完抱着核桃夺门而出,坐上车直奔上计署而去。

刘洪叫来同事,指着案几上排放的桃核对众人说:“每排上面的一个以一当五,中间留个空档,下面的四个以一当一,右起第一排是个位,第二排是十位,第三排是百位,往左依次类推。求和差积商,积少凑多往上进……”他边说边演示给大家看,以桃核计算,实际上是由长形筹变为圆形筹,圆形筹比长形筹简单了许多,且既快又准。

大伙儿无不称奇,有人说这个方法好是好,只是核桃太容易移动,马上有人提议,找块木板,做个盘儿,刨上几道小槽,不让桃核乱动就行了。有人又说,这些桃核不受看,还不如让木工旋些木珠,再染些颜色。

就这样,历史上第一个算盘做了出来,因为它用的是圆滚滚的木珠,也被叫做珠算。珠算的发明,使人们的计算能力产生了一次飞跃,刘洪是珠算之父,被尊为“算圣”。

算盘

知识链接:献给父亲的计算器

17世纪有一个叫帕斯卡的孩子,他的父亲是一名数学家和税务统计师,每天要解答各方面提出的疑难问题,帕斯卡看到父亲整天苦于统计大量的数据,便产生了强烈的愿望,要造一个理想的计算工具,来解脱父亲的辛劳。

帕斯卡长大后,研究了机器运转的各种传动机构,又走访听取了一些著名工匠的意见,对自己设计的计算机图纸反复推敲,不断试验,不断改进,最后定样。他根据数的进位制(十进位制)想到了采用齿轮来表示各个数位上的数字,通过齿轮比来解决进位问题。低位的齿轮每转动十圈,高位上的齿轮只转动一圈。这样采用一组水平齿轮和一组垂直齿轮相互啮合转动,解决计算和自动进位问题,组成了一台计算机。

帕斯卡发明的钟表式齿轮计算机,是机械式计算机的初级阶段。它的功能还很差,做乘法时必须用连加的方法,做除法时也只能用连减的方法,而且这台机器需用一个小钥匙拨动一下方能计算,每次计算结束,都必须复原到零位以后方可重新计算,很不方便,在计算过程中它又常发生故障。但帕斯卡计算机的发明对以后计算机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

相关推荐文章:中国古代科学家的故事:鲁班发明锯和刨 鲁班生活在春秋末期到战国初期,出身于世代工匠的家庭。他从小就跟随家人参加过许多土木建筑的劳动,逐渐掌握了生产劳动的技能,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有一次,国王命令鲁班在十五天内伐出三百根梁柱,用来修一座大宫殿。于是,鲁班带着徒弟们上山了。他们起早贪黑砍了十天,一个个累得筋疲力尽,结果只砍了一百来棵大树。 国王选定动工的吉日也快到期了,如果木料准备不齐,是要处死刑的。鲁班发了愁,他心烦意乱地在山中行走,忽然觉得手被什么东西划了一下,一看,手被划出一道血口子。鲁班仔细地在周围观察,发现是丝茅草划的,这种草的边缘长着许多细齿,…中国古代科学家的故事:杜诗制作水排 汉光武帝时,杜诗任南阳郡太守。在任期间,他除了在政治上颇有建树外,还做了两件在科学技术史上有意义的事:一是兴修水利,一是制作水排。 《农书》中的卧轮式水排图 什么是水排呢,就是水力鼓风机,用于冶金。要获得液态生铁,需要非常高的炉温,有风才能提高炉温,所以鼓风技术对于生铁冶铸的发展有着极重要的意义。从商周以来,人们先是靠人力鼓风,后来发展到用畜力,比如用马的转动来鼓风的马排。 一个烈日炎炎的夏天,杜诗在南阳郡视察,路过一个铁匠铺子,里面热浪逼人,操作鼓风机的铁匠更是满身大汗,就像从水里捞出来的一样。 杜诗是个爱民如子…中国古代科学家的故事:科学多面手祖冲之 南北朝时,我国出了一位杰出的科学家祖冲之。祖冲之的祖父名叫祖昌,是管理朝廷建筑的长官。他经常随爷爷到工地上,处处感到新鲜,问这问那。有一次,祖冲之问爷爷:“为什么每月十五的月亮一定会圆呢?”爷爷解释说:“月亮运行有它自己的规律,所以有缺有圆啊。” 祖冲之越听越有趣,从此,经常缠住爷爷问个不停。爷爷便对他说:“孩子,看来你对四书五经不感兴趣,对天文却是用心钻研,正好,咱们家里的天文历书多得很,我找几本你先看一看,不懂的地方问我。”这样,祖冲之对天文历法的兴趣越来越浓了。 一天,爷爷带祖冲之去拜见一个钻研天文很有成就的…中国古代科学家的故事:沈括发现石油 石油现在已成为家喻户晓的名词,但在唐代前后,它的名字却叫“石漆”“石脂水”“猛火油”等,今名是沈括于1080年命名的。 沈括画像 沈括是北宋科学家,他的父亲沈周当过不少地方的官员,使他有机会随父亲走过全国许多地方,每到一地,他很关注当地与自然科学相关的新鲜事。 一次,在一个大雪封山的冬天,沈括骑马途经陕北延寿县,只见延河两岸帐篷星罗棋布,烟雾腾腾。这引起了他的一番深思,时值冰天雪地,柴源不足,怎么这里却炊烟袅袅呢? 沈括下马一看,才知道居民烧的不是木柴,而是一种黝黑发亮的液体,如脂如膏,点燃后热量非常大。 沈括忙问…中国古代科学家的故事:徐光启种甘薯 我们现在吃的香喷喷的甘薯,和一位明朝大科学家徐光启有关。 甘薯 徐光启生于松江府上海县,松江府是农业发达的地区,徐光启早年也从事过农业生产,取得功名以后,他虽忙于各种政事,但一刻也没有忘怀农本。 在古代,为官者如果父母去世,要辞官回家乡守孝三年,徐光启在为他父亲守孝的三年期间,就在他家乡进行农业试验,总结出许多农作物种植、引种、耕作的经验。 1608年,江南地区受灾,粮食不足,徐光启为家乡父老的生存问题十分着急。他琢磨着,如果能种一种产量高又容易活的粮食,就能解决老百姓的吃饭问题了。 一天,他在家中吃饭,看见餐桌上…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全书网 » 中国古代科学家的故事:刘洪发明算盘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