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唱团》第一辑读后感

本文核心词:独唱团第一辑。

《独唱团》第一辑读后感

《独唱团》第一辑读后感2010-07-31 00:411。周云蓬《绿皮火车》

通篇看不到绿皮二字,但是仔细想想,的确是绿皮火车,也许若干年后,就变成了历史。

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他坐火车时的描写。例如去云南时,他的描写完全看不出是个失明的人写的文章,俏皮生动,活灵活现,又有生命力,仿佛就在眼前发生似的,换个台、匍匐前进,可以描述成听不同的人讲话,回忆!这可能是韩寒喜欢他这篇文章放在首篇的原因,有《围城》中方鸿渐去大学教书,坐车时的影子。而韩寒的《三重门》据说就是师从钱钟书先生。

从沈阳到天津的途中,遇到一个老人,他由于心情大好,做了好事。而同样是做好事,我就不那么好心。一天晚上,在路上一位老人拦住了我,说,老弟,饿了。我把他带到了拉面馆,看着他勉强把一碗面吃完,不再理会他说什么,走了。(其实,地球人都知道,他就是想让你给他几个钱,故意编的瞎话,我见过的太多了,故意拿饭来撑他的。)

旅途中,他有艳遇,也有遇到法律,但不如说是撞上无知,专横,监视!(现在所说的河蟹。)

2。罗永浩《秋菊男的故事》

其实,不知道是不是我的思想太猥亵,看到这个标题的时候,突然冒出来的是刚学到的一个新词:爆菊男的故事。于是把它意淫成关于男同性恋的情事。看过之后才明白,这是一篇《秋菊打官司》的故事,只不过主人公是个男的,而不是巩俐。

PS:作者透露说他现在从事的是培训业。唉,作者先是接触了培训,于是有了这个憋屈而成的秋菊男的故事,现在从被培训者变成了培训者,是不是可以理解成从学生变成了老师?(而继续产生秋菊男?)

3。林少华《为了破碎的鸡蛋》

只能理解成另类的解读,思想的自由与追求。记住了一句话:最理想的社会是没有高墙的社会(共产主义社会!),于是鸡蛋就不再为了撞墙而破碎。

4。蔡康永《脏话到底脏在哪儿》

这篇文章通过比较其他国家的语言,从民族的习惯、思维等方面,进行剖析,指出脏话的来源,目的,从而表现不同。但是从行文来说,最后一段降低了本文的内涵与深度,流于肤浅,这可能与蔡康永的个性有关。但这已不妨碍他要表达的内容了。因为前面已经表述的够好!

5。梁朝辉《摩托日记》

虽然从头至尾,作者都是在描绘对摩托的认识、态度,以及摩托所承载的意义,但是给我的.感觉还是摩托出现在的电影和人物,让人耿耿于怀。于是给我的感觉就变成了影评,所以本文读后的冲动就是:走,看下他提到的那两部电影《天若有情》,《阿郎的故事》!

6。兔《给你一些不给一些》

唉,没有认真看,实在是没有办法认真,如果他排在摩托日记前面,说不定我会认真的。但既然这样安排,那就:这篇就貌似看了《摩托日记》而后冲动看了《天若有情》和《阿郎的故事》,而形成的读后感+影评了。

窃以为:编辑故意为之的。这样才能有唐伯虎点秋香中的秋香的美丽。

暂时到这里。2010年07月31日凌晨。

7。欧阳应霁《贴地快感》

这是介绍香港的旅行的文章,但是褪去了香港的时尚、潮流,繁华与喧闹,而是选择了香港的宁静与饭香:香港的小吃。自始至终,透露出作者的摩托车情结。

8。石康《看哪,这人》

你往哪里看啊,这人?

还是:看啊,这人!

不管他了,反正,实用主义至上,做事强调方式方法,追求成功,对老爸的那种悠闲,不以为是,认为是恶性循环。也许,唯有如此,才能在竞争、生存强调得如此鲜明的社会里占有一席之地。老子,乐而知天命被嗤之以鼻。

9。咪蒙《好疼的金圣叹》

刚看这篇文章的时候,被《大话西游》式的文风给弄得七晕八素,几乎被我贬低为最二百五文章。

但是看过文中罗列的参考资料之后,改变了我的想法。

作者用现代的网络语言,糅合了各种参考资料,重新架构,于是出现了好疼!相信给她最多启示的应该是《金圣叹外传》,至于某些人把金圣叹想象成了韩寒,甚至把他当成借古讽今,预言,那纯粹是自己的一厢情愿。

10。所有人问所有人

这个是本书中最大的亮点,最有创意的一章。令人感慨万千。

2010年07月31日10点。

待续。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全书网 » 《独唱团》第一辑读后感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