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成语“一丘之貉”的意思,出处,故事

本文分享一丘之貉 相关的内容,包括出处,解释等。

【一丘之貉出处】

《汉书·杨恽传》:“古与今,如一丘之貉。”

【一丘之貉故事】:

汉宣帝时华阴县的杨恽,是丞相杨敞的第二个儿子,太史公司马迁的外甥。杨恽的官职不大,只做过功曹。后因告发霍光的子孙造反,宣帝特升他为中郎将,封平通侯。杨恽为人廉洁,敢与坏人坏事作斗争,就是汉宣帝也受过他的讽刺。因此当时好些人都嫉恨他。有一次,他听说匈奴国王单于被人杀死了,就发表议论说:“无用的君王不采纳贤臣的计谋,自然会得到这种下场。秦二世宠信奸臣,杀害忠良,因而亡国;如果他亲信贤臣,他的国家就不会亡了。”他最后总括一句说:“古今帝王只不过是一丘之貉罢了。”杨恽因对朝廷不满,终于被杀了。

同一山丘上的貉。丘:小土山;貉:一种形似狐狸的野兽。原比喻彼此一样,并无差别。现比喻都是一样的坏人。

【古例】:严复《救亡决论》:“否塞晦盲,真若一丘之貉。”《沫若文集》:“管它秦国也好,楚国也好,在我看来都是一丘之貉。秦国也要防,楚国也要防。”鲁迅《南腔北调集·辱骂与恐吓决不是战斗》:“但我想,这一份遗产,还是都让给叭儿狗文艺家去承受罢,我的作者倘不竭力的抛弃了它,是会和他们成为‘一丘之貉’的。”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全书网 » 一年级成语“一丘之貉”的意思,出处,故事

赞 (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