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成语“脍炙人口”的意思,出处,故事

本文分享脍炙人口 相关的内容,包括出处,解释等。

【脍炙人口出处】

《孟子·尽心下》:“公孙丑问曰:‘脍炙与羊枣孰美?’孟子曰:‘脍炙哉!’”

【脍炙人口故事】:

曾参和他的父亲曾皙, 同是孔子的弟子。曾皙爱吃羊枣。曾参是孝子,父亲死后,竟不忍吃羊枣。这事, 当时讲究孝道的儒家曾经大为传颂。到战国时, 孟子的弟子公孙丑,就这件事向孟子提了个问题。公孙丑问:“老师, 脍炙和羊枣哪种好吃?”孟子说:“当然脍炙好吃, 没有谁不爱吃脍炙的!“公孙丑说:“那么曾参和他的父亲曾皙也一定都爱吃脍炙的了, 为什么曾参这位孝子偏只不吃羊枣呢?” 孟子回答: “脍炙所同也; 羊枣, 所独也。”——脍炙, 人所同嗜, 是大家都爱吃的;羊枣, 却是曾皙的特殊嗜好。所以曾参吃脍炙而不吃羊枣。

原指味道鲜美, 使人爱吃的肉类。后比喻优美的诗文或美好的事物, 人人赞美和传诵。脍: 小块的肉; 炙: 烤熟的肉。

五代·王定保《唐摭言》卷十三,“李涛篇咏甚著。如 ‘溪声长在耳:山色不离门’……皆脍炙人口”。郭沫若《关于白乐天: “……白乐天的《长恨歌》和 《琵琶行之类的诗在中国的旧社会中, 一千多年来都会脍炙人口……”老舍 《看宽一点》:“到了我上小学的时候,三大艺人俱入晚境,他们的歌腔却仍脍炙人口,余韵未歇。”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全书网 » 二年级成语“脍炙人口”的意思,出处,故事

赞 (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