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科学家的故事:传染病专家葛洪

葛洪,人称“葛仙翁”,是东晋著名医学家和炼丹家。他从小就喜欢学习,但家境贫穷,只好自己上山打柴,拿柴去换取纸笔。他不善言辞,拒绝来往应酬之类的事,但为了寻找书籍或请教疑难问题,可以不远数千里、不顾艰险和崎岖地跋涉,一定要达到目的才罢休。后来,他拜南海太守鲍靓为师,鲍靓精于医药和炼丹的技术,见葛洪虚心好学,年轻有为,就把技术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他,还把精于灸术的女儿鲍姑嫁给了他。

葛洪画像

葛洪不光医术了得,他的观察力也十分敏锐。一次,他到一个岭南的村落看病,那里不少村民都有一种奇怪的皮肤病:早期症状是皮肤上有小米小豆子那么大的红疙瘩,用手摸的话,痛得像被刺扎一样。三天后,关节就开始痛了,而且发寒热,红疙瘩上生疮,再没过多久,病人越来越难受,最后会一命呜呼。

他仔细给病人做了检查,问道:“你们吃了什么不干净的东西吗?是不是被虫子咬过?”病人苦着脸摇摇头,说:“没有啊,这病得的莫名其妙,就好像中了邪一样。”

葛洪自然不相信中邪这个说法,他从病人的饮食起居上开始了更详细的调查,发现病人有一个共同点:村后有一条小河,他们很多人都去河里洗澡洗衣服。

是不是河水里有什么虫子呢?葛洪心念一动,走到河水旁认真一瞧,发现水中有种小得几乎看不见的虫子,因为太小,所以人被咬后根本没啥感觉。他再往河水周围走了走,发现阴天下雨时,草丛里也有这种小虫子。他牵来一头猪,让猪在河水里泡了泡,过了几天,猪身上也出现了病人的症状。

葛洪将这种小虫取名为沙虱,将这种病命名为沙虱病。其实,这是由一种形似小红蜘蛛的恙虫幼虫(恙螨)做媒介而散播的一种急性传染病,流行于东南亚、我国的台湾省和东南沿海一带。到20世纪20年代,国外才逐渐发现了恙虫病的病原是一种比细菌小得多的“立克次氏体”,并弄清了携带病原的小红蜘蛛的生活史。而葛洪早在一千六百年前,在没有显微镜的情况下,就把它的病原、病状、发病的地点、感染的途径、预后和预防弄得较为清楚,还指出此病见于岭南,与现在临床所见竟无二致,这不能不说是很了不起的事。

葛洪在他的医书《肘后备急方》中记载了许多传染病的症状和治疗方法,比如狂犬病、天花、结核病等,都是医学文献中最早的记录,所以称他为“传染病学专家”一点也不过分。

知识链接:女灸学家鲍姑

鲍姑的名字叫潜光,是晋代著名炼丹术家,精通灸法,是我国医学史上第一位女灸学家。她自幼在父亲的熏陶下,对道教的教义十分有兴趣,嫁给了葛洪后,成为葛洪的得力助手,和葛洪的弟子黄初平一起帮葛洪研究炼丹术和抄写著作,并为附近的百姓治病。

她医术精湛,尤其擅长灸法,治疗皮肤上的肉瘤一绝。她因地制宜,就地取材,以当地盛产的红脚艾进行灸治,取得显著疗效。她以艾线灸人身上的赘瘤,一灼就消,疗效显著,病人不光病愈,而且会比以前更容光焕发。

葛洪在罗浮山逝世后,鲍姑和弟子黄初平到广州越岗院,一面修道,一面为百姓治病。她继承了丈夫和父亲的医术,加上自己的钻研,医术更加精湛,往往药到病除。人们称她为鲍仙姑,她去世后人们特地在越岗院建鲍姑祠来纪念她。

相关推荐文章:中国古代科学家的故事:鲁班发明锯和刨 鲁班生活在春秋末期到战国初期,出身于世代工匠的家庭。他从小就跟随家人参加过许多土木建筑的劳动,逐渐掌握了生产劳动的技能,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有一次,国王命令鲁班在十五天内伐出三百根梁柱,用来修一座大宫殿。于是,鲁班带着徒弟们上山了。他们起早贪黑砍了十天,一个个累得筋疲力尽,结果只砍了一百来棵大树。 国王选定动工的吉日也快到期了,如果木料准备不齐,是要处死刑的。鲁班发了愁,他心烦意乱地在山中行走,忽然觉得手被什么东西划了一下,一看,手被划出一道血口子。鲁班仔细地在周围观察,发现是丝茅草划的,这种草的边缘长着许多细齿,…中国古代科学家的故事:杜诗制作水排 汉光武帝时,杜诗任南阳郡太守。在任期间,他除了在政治上颇有建树外,还做了两件在科学技术史上有意义的事:一是兴修水利,一是制作水排。 《农书》中的卧轮式水排图 什么是水排呢,就是水力鼓风机,用于冶金。要获得液态生铁,需要非常高的炉温,有风才能提高炉温,所以鼓风技术对于生铁冶铸的发展有着极重要的意义。从商周以来,人们先是靠人力鼓风,后来发展到用畜力,比如用马的转动来鼓风的马排。 一个烈日炎炎的夏天,杜诗在南阳郡视察,路过一个铁匠铺子,里面热浪逼人,操作鼓风机的铁匠更是满身大汗,就像从水里捞出来的一样。 杜诗是个爱民如子…中国古代科学家的故事:科学多面手祖冲之 南北朝时,我国出了一位杰出的科学家祖冲之。祖冲之的祖父名叫祖昌,是管理朝廷建筑的长官。他经常随爷爷到工地上,处处感到新鲜,问这问那。有一次,祖冲之问爷爷:“为什么每月十五的月亮一定会圆呢?”爷爷解释说:“月亮运行有它自己的规律,所以有缺有圆啊。” 祖冲之越听越有趣,从此,经常缠住爷爷问个不停。爷爷便对他说:“孩子,看来你对四书五经不感兴趣,对天文却是用心钻研,正好,咱们家里的天文历书多得很,我找几本你先看一看,不懂的地方问我。”这样,祖冲之对天文历法的兴趣越来越浓了。 一天,爷爷带祖冲之去拜见一个钻研天文很有成就的…中国古代科学家的故事:沈括发现石油 石油现在已成为家喻户晓的名词,但在唐代前后,它的名字却叫“石漆”“石脂水”“猛火油”等,今名是沈括于1080年命名的。 沈括画像 沈括是北宋科学家,他的父亲沈周当过不少地方的官员,使他有机会随父亲走过全国许多地方,每到一地,他很关注当地与自然科学相关的新鲜事。 一次,在一个大雪封山的冬天,沈括骑马途经陕北延寿县,只见延河两岸帐篷星罗棋布,烟雾腾腾。这引起了他的一番深思,时值冰天雪地,柴源不足,怎么这里却炊烟袅袅呢? 沈括下马一看,才知道居民烧的不是木柴,而是一种黝黑发亮的液体,如脂如膏,点燃后热量非常大。 沈括忙问…中国古代科学家的故事:徐光启种甘薯 我们现在吃的香喷喷的甘薯,和一位明朝大科学家徐光启有关。 甘薯 徐光启生于松江府上海县,松江府是农业发达的地区,徐光启早年也从事过农业生产,取得功名以后,他虽忙于各种政事,但一刻也没有忘怀农本。 在古代,为官者如果父母去世,要辞官回家乡守孝三年,徐光启在为他父亲守孝的三年期间,就在他家乡进行农业试验,总结出许多农作物种植、引种、耕作的经验。 1608年,江南地区受灾,粮食不足,徐光启为家乡父老的生存问题十分着急。他琢磨着,如果能种一种产量高又容易活的粮食,就能解决老百姓的吃饭问题了。 一天,他在家中吃饭,看见餐桌上…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全书网 » 中国古代科学家的故事:传染病专家葛洪

赞 (0)